“雪龙”归航!极地气象仪器环境适应性研究完成
中国气象局
2025-04-08 16:16
发布于北京
中国气象局官方账号
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气象部门采集到的大气成分观测样本也随船抵达国内,后续将利用该样本分析研究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返程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
摄影:张雷
在第41次南极科考中,气象考察队员开展极地气象仪器环境适应性研究,对中国自主研制的极地云、降水和重力波等测量仪器开展环境适应性评估。该项目构建了集数据传输、运行监控和性能评估于一体的极区气象观测示范平台,建立规范化的极地气象测量仪器试验规程,持续开展了观测试验,形成了对极区云、降水和重力波等高影响天气的稳定可靠测量能力。
气象考察队员还依托南极中山气象台开展了气象—辐射—雪冰要素综合观测试验,以及臭氧及大气成分观测。
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在过去一年的越冬任务中,气象考察队员获取了包括太阳辐射、黑碳、臭氧、温室气体、温湿度廓线、气溶胶光学厚度等在内的多种要素观测数据,完成4次季节标定;开展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人工观测,保障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使用无人机进行低空大气温度、湿度和臭氧廓线观测,为极地气候研究、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各项科考工作顺利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基于多年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的连续观测,南极中山大气本底站正式“入列”,成为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
目前,气象部门第41次南极科考度夏队员祁威已返回国内,越冬队员马千里、马明还将继续在中山站和长城站执行任务,为南极气象科学研究积累更多经验和数据。
作者:
张艺博
编辑:
黄彬 王素琴
发布:
姜虹
审
核:
叶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