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条措施 十大专项行动 万州全方位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近日,万州区召开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万州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和《万州区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激励扶持到问题解决,出台七个方面33条“硬核”措施,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全方位护航民营企业发展。

加强政策支持,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

《若干措施》提出,坚持“抓大不放小”原则,支持培育民营主体发展壮大,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在主体培育方面,支持民营主体“个转企”“小升规”,比如对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首次成功升规上限的,按规定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支持民营企业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先进材料领域重点项目,争取市级最高500万元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给予100万元奖励。

除了创建奖补、项目支持外,在企业融资贷款、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等方面也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对符合条件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农业企业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民营服务业单位,按规定给予2万元到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激发两种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能

《若干措施》明确,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动力,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不断培育民营创新主体,提高创新能力。

在激发创新活力上,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助推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举措,比如对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的,给予最高4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民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民营企业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引进建设高端研发平台的,也都给予相应的运行补助支持。

在激发投资活力上,动态更新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介项目清单、投资机会清单,帮助民营企业快速获取项目信息、掌握投资机会。组建3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并向民间投资项目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优质企业和项目。加强项目策划指导,引导民营企业用好用足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政策,推动参与“两重”项目建设。

强化三类保障,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若干措施》提出,坚持多管齐下、多重用力,持续提升融资、人才用工、用能用地等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的资源要素保障水平。

在金融支持方面,创新融资增信模式,帮助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微企业用信用资产换取融资便利。同时优化融资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融资对接活动,并由区领导每个月邀请有融资难题的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参加政银企融资对接会,搭起金融机构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桥梁”。

在人才支撑方面,针对企业需要的高精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出台“百千万”引才工程支持办法、新万州“平湖人才”计划,发布民营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用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暖心服务破解人才引育“后顾之忧”。

在要素保障方面,扩大范围实施原水等水价优惠政策,推进新增梁平—万州天然气输送管道,整合区内燃气企业打造价格“洼地”,探索在经开区建设增量配电网,继续争取新增“三峡电入渝”分配电量,开展“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分时电价、电力交易、分布式光伏等系列政策,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低要素成本。

抓好四项“提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若干措施》和《行动方案》还就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展十大专项行动作出具体部署,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解决一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提升市场健康发展水平,始终坚持保证民营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坚决破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对随意设置市场准入壁垒、围标串标、涉企违规乱收费等行为“重拳出击”,着力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提升法治服务保障能力,优化“综合查一次”,探索实施“承诺免检”,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开展罚没收入异常单位监管,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执法理念不端正、执法程序不规范等乱象问题集中重点整治,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提升政企沟通服务质效,定期开展政企“面对面”恳谈会、民营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让政企对话“零距离”“心连心”。同时分行业为企业配备服务专员,搭建企业诉求“直通车”,随时随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提升民营经济人士队伍建设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家坚定理想信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梯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常态化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典型事迹主题宣传,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氛围。(解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