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

AI划重点 · 全文约1436字,阅读需5分钟

1.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

2.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量9.82万件,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率64.5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

3.全国法院执行完毕率44.32%,执行到位率56.74%,双双保持高位。

4.此外,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失信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

5.人民法院将通过积极作为,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助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情况。最高法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在会上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时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此外,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量9.82万件,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率64.5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呈现“双升”态势。黄文俊表示,也将继续加大力度打击严重破坏执行秩序的拒执行为。

据介绍,交叉执行是指通过法律规定的指定、提级执行,执行法院交互将本院部分难以执行的案件移交其他法院执行,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并形成有力监督,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遏制滥用执行权以及执行腐败问题。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法院交叉执行案件近30万件,取得实质进展或化解近15万件,执行到位金额将近1600亿元。”黄文俊透露,交叉执行的目的是真真切切为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因此,坚持实效导向,做实案件化解工作。

黄文俊在会上以最高法院执行局为例介绍,今年1月,专门启动了交叉执行攻坚“双百”涉民生案件暖冬行动,聚焦200件小标的涉民生、涉执信访和带财终本案件,发挥引导作用,努力将交叉执行的效果百分之百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会上,黄文俊公布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执行数据。据了解,全国法院执行完毕率44.32%,执行到位率56.74%(较去年全年分别增长4.19和2.45个百分点),双双保持高位,同时,执行案件平均结案时间72天,环比稳步缩短,群众获得感稳步增强的基础不断夯实、更加坚实。

另外,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量9.82万件,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率64.5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呈现“双升”态势,反映出随着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财产变现处置工作效率提升、效能释放,为稳市场、促消费提供更多增长动能。

“此外,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而今年一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39.42万人次,同比继续下降9个百分点,同时完成信用修复超40万人次,失信名单人数延续了2024年的负增长趋势。”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通过积极作为,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助力。

黄文俊介绍,打击拒执工作是一手区分失信失能、一手打击老赖行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体现。去年10月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去年以来,黑龙江、江苏、江西、云南、陕西、新疆等地政法机关组织开展了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十年来,移送拒执犯罪案件12.1万余件,追究刑事责任3.7万余人,拒执行为得到有力震慑。

他表示,被执行人为了抗拒执行,常常在诉讼开始后就转移隐匿财产,导致判决生效后无财产可以执行。为进一步提升打击拒执精准性,对这些行为,可以根据司法解释规定,依法予以调查,要求其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可以认定其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案外人虽然不是被执行人,但亦应尊重生效裁判,案外人明知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与其通谋,协助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拒不执行行为,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亦要承担相应责任,可以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论处。

黄文俊强调,强化对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综合防治。人民法院强化立审执衔接配合。立案审判阶段,通过对当事人自动履行提示、拒不履行法律后果的风险告知,促进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同时,通过依法纳入失信、限制消费、限制出境、罚款、拘留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促进执行。

此外,对拒执犯罪行为依法从轻处理。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在提起公诉前,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起诉;在一审宣告判决前,履行全部或者部分执行义务,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