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还举办了“造图叙语”2025年度国际纹样文化解读研讨会,整体听下来内容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冰室由里,教育界资深教师与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一个空间内各抒己见,很有意思,其中老师更多的谈相关教育现状以及反思,这里不一一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中国美院官方公号上找报道。我想摘抄三位嘉宾发言中的一部分,一位是冰室由里,一位是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Simon Collins,以及这个公号的老友、设计师苗苒。
(下面谈话部分会穿插邀请展的作品,与嘉宾的讲话并无直接关系)
对我而言,这是我们与面料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体验。叙事是我的一个重点,我非常重视受众的体验感,他们能从图案、颜色想象出故事”。
冰室由里
Simon Collins(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NIKE前创意总监):
“我觉得中国市场非常棒,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国纺织业的独特之处。全球任何的成功品牌都没有国家身份标签,不管是Gucci、Chanel,他们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法国品牌的身份或者是某国的身份。好的设计是国际的,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的传统元素,让这些品牌变得很成功。
郎青,洄
中国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我觉得如果中国设计师不用在外部强调我是中国的设计师,他们会变得更加成功。他们不需要特别刻意地去运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去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做好的设计,因为好的设计是世界的,能够在各个地方是引起共鸣。当然,好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传颂,值得我们去遵从,只是你不需要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强调这一点。
Nynke Tynagel,解剖
有时候我有一点担心,大家太过强调教育背景,就是设计师必须要接受正统的设计教育,这并不一定,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师他本身具有的热情。教育当然必不可少,但是一位设计师的成功与否,不能以教育背景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能总是强调个人的资格、资质,而是应该强调设计师的作品本身。”
这里我简单补充一下,碍于当下传播规则的特质,Simon Collins的发言如果脱离学术论坛这个特点语境,很容易被一些人误解,我觉得他上面在讲中国设计师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标签的意思是,设计首先是设计,我们在看到一件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地看他好与不好,其次才是背后的深意,有深意不代表就一定是好作品,文化标签确实会给作品加滤镜,但不能为了文化而模糊设计的初衷,以及对设计的判断。
上原利丸,命·丰,命·穰
苗苒(品牌MIAORAN创始人、米兰新美学院教授):
对于我来说,能做一件真正对的衣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对于做衣服我只关注两件事情:一个是版型,一个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也就是材料本身。
我们聊趋势,它的本质其实还是技术驱使,技术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第二,刚才听到前辈老师们都在说,AI的出现我们到底要怎么去做供应链的调整,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在课程中加入AI的部分?我觉得AI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个技术而已,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在AI真正来临的时候,审美这件事情变得至关重要,其实“审美”的核心词不在“美”字,而在“审”字,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审”这件事情极其重要,不光审美,审丑也很重要,大家得知道丑的东西别碰。
夏乔伊,睡眠模块
很多朋友问我,觉得意大利和中国供应链真实的差别在哪?现在中国的供应链真的是从中国制造到了中国创造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供应链我都非常熟,欧洲没有这么多钱来买世界上最厉害的机器,那他们中间的差距是什么?
其实非常重要的就是软性供应链,软性供应链是什么?300万、500万、2,000万、3,000万的机器,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太简单了,就是买它,甚至可以把制造机器的公司都买了,但差距就是操作机器的人,是在供应链上面的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软的供应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可以去看展时顺便参观校园,进门需要预约。
最后说一句,最近接触到的信息,虽然市场不稳定性很大,但是好消息也还是有,我始终觉得只要市场还有人在做好的产品,设计师还有人在做好设计,学校还在努力给学生更多正向的内容,这个行业就值得。
文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