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图案替品牌说话|中国美院新展干货解析

先看一组图:
图片
一群小小的人,在一片黄土地前,或蹲着,或拿着锄头,他们在干什么?
这个时候,你需要一把剪刀,咔嚓——
图片
不要停。
图片
恭喜,你成功考古出了一只大恐龙。
图片
继续看-
图片
他们又在干嘛?
还是上剪刀。
图片
他们在凿冰钓鱼。
图片

这些作品来自日本艺术家冰室由里Yuri Himuro,上周我去中国美院在2025国际纹样创意设计邀请展看到了她的作品,并且在同期举办的论坛上听了她的讲座,实在是喜欢。
图片
冰室由里Yuri Himuro
冰室由里出生于1989年,在日本与芬兰两国接受过专业的纺织艺术教育,工作3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同名纺织品牌YURI HIMURO,工作室位于东京秋叶原。
她的作品特点非常鲜明,一把剪刀剪开线,便给了画面一个小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本平面的图案,通过工艺技法和巧思,让它拥有了如同视频般的叙事能力。
图片
这种“不插电”的动态表达很灵动,非常符合当下一些商业场景的需求,当然,更多是消费者的需求,至少我在看的时候,脑子里就在想,跟小朋友一起剪一块挂在家里多好呀。
图片
图片
在中国美院这次的邀请展展厅,她带来了不少作品,近距离观看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巧思。
图片
她的作品都是人与自然景观相融的场景,人在田野在黄土地在海洋,飞机在星空等等,既有人又有自然,和谐相处,给人的感觉很愉悦。
图片
图片
这种创作的情绪是AI很难体会的,也让手工、手艺在科技加持的现代社会显得这么美好、松弛、轻盈。
图片
冰室由里在讲座中还提到了她其它的一些创作手法,比如正反两面有不同图案,图案是对同一场景不同时间的描绘,比如在“日夜”的主题,表面是白天的场景,背面则是夜晚的场景,人们都回屋了。
图片
图片
还有一种方式是你从画面的左右不同角度去看它时,会呈现稍微不一样的景色,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塑料立体画,不过她是通过剪开的线来完成这种错视。(可惜没有这个作品的照片)
图片
通过纤维艺术的手工技巧,将图案的可能性做到了一种新的层面,线与面料,设计师与消费者,这种多角度的交互给作品带来灵活性以及人介入后的情感链接,技法与面料本身的特质完美与图案的叙事融合,这确实很值得时尚业学习。
图片
在2025国际纹样创意设计邀请展上还有几位设计师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英国艺术家Grayson Perry创作的15米壁毯。
图片
上面描绘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各种名牌logo排列其中,从LV到宜家,景观社会给予人对身份的臆想。
图片
图片
荷兰艺术家Simone Post的“星之肖像”全部用荷兰制造商Vlisco废弃的蜡染印花棉布制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艺术家周周将中国绘画与刺绣以及纤维艺术的一些技法做了个结合,作品《洞穴》用了非常典型的中式景观元素太湖石,刺绣带有些几何构成的效果。
图片
图片

此次邀请展呈现了国内外近二十位艺术家、设计师约40余件作品,展览分为:天纹织象、世纹浮绘、身纹迹反三个部分,除了纺织纤维装置类作品,还有一个厅展示的服装,选择的设计师基本分为老中青三代,也能较为清晰地呈现不同年龄段设计师设计手法上的不同。
图片
吴海燕,东方盛世

图片
郭培,生命之冠

图片
陈安琪,璧合

当天还举办了“造图叙语”2025年度国际纹样文化解读研讨会,整体听下来内容很多,包括前面提到的冰室由里,教育界资深教师与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一个空间内各抒己见,很有意思,其中老师更多的谈相关教育现状以及反思,这里不一一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中国美院官方公号上找报道。我想摘抄三位嘉宾发言中的一部分,一位是冰室由里,一位是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Simon Collins,以及这个公号的老友、设计师苗苒。

(下面谈话部分会穿插邀请展的作品,与嘉宾的讲话并无直接关系)

冰室由里
“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做设计,比如说这个编织品我可以考虑设计,但是不能用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的方法去表达,需要让对方能够理解的一种语言进行编织,还要设计出一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

对我而言,这是我们与面料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体验。叙事是我的一个重点,我非常重视受众的体验感,他们能从图案、颜色想象出故事”。

图片

冰室由里


Simon Collins帕森斯设计学院前院长、NIKE前创意总监):

“我觉得中国市场非常棒,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国纺织业的独特之处。全球任何的成功品牌都没有国家身份标签,不管是Gucci、Chanel,他们并没有强调自己是法国品牌的身份或者是某国的身份。好的设计是国际的,非常重要的是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会运用自己的传统元素,让这些品牌变得很成功。

图片

郎青,洄

中国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我觉得如果中国设计师不用在外部强调我是中国的设计师,他们会变得更加成功。他们不需要特别刻意地去运用中国的文化元素,去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做好的设计,因为好的设计是世界的,能够在各个地方是引起共鸣。当然,好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传颂,值得我们去遵从,只是你不需要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强调这一点。

图片

Nynke Tynagel,解剖

有时候我有一点担心,大家太过强调教育背景,就是设计师必须要接受正统的设计教育,这并不一定,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师他本身具有的热情。教育当然必不可少,但是一位设计师的成功与否,不能以教育背景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能总是强调个人的资格、资质,而是应该强调设计师的作品本身。”

这里我简单补充一下,碍于当下传播规则的特质,Simon Collins的发言如果脱离学术论坛这个特点语境,很容易被一些人误解,我觉得他上面在讲中国设计师不需要刻意强调中国标签的意思是,设计首先是设计,我们在看到一件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地看他好与不好,其次才是背后的深意,有深意不代表就一定是好作品,文化标签确实会给作品加滤镜,但不能为了文化而模糊设计的初衷,以及对设计的判断。

图片

上原利丸,命·丰,命·穰

苗苒(品牌MIAORAN创始人、米兰新美学院教授):

对于我来说,能做一件真正对的衣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所以对于做衣服我只关注两件事情:一个是版型,一个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也就是材料本身。

我们聊趋势,它的本质其实还是技术驱使,技术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这是第一个。第二,刚才听到前辈老师们都在说,AI的出现我们到底要怎么去做供应链的调整,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在课程中加入AI的部分?我觉得AI并不可怕,它只是一个技术而已,我们更要注重的是在AI真正来临的时候,审美这件事情变得至关重要,其实“审美”的核心词不在“美”字,而在“审”字,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审”这件事情极其重要,不光审美,审丑也很重要,大家得知道丑的东西别碰。

图片

夏乔伊,睡眠模块

很多朋友问我,觉得意大利和中国供应链真实的差别在哪?现在中国的供应链真的是从中国制造到了中国创造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供应链我都非常熟,欧洲没有这么多钱来买世界上最厉害的机器,那他们中间的差距是什么?

其实非常重要的就是软性供应链,软性供应链是什么?300万、500万、2,000万、3,000万的机器,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太简单了,就是买它,甚至可以把制造机器的公司都买了,但差距就是操作机器的人,是在供应链上面的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软的供应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毕蓉蓉,四叶纹门·倒影

(摘抄结束)

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在学校里就能看到这么多好内容,而且从个人喜好来说,学术与产业对话,将老师与设计师们放在一个领域里聊一聊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活动分为三块,一是第十三届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ICPDC),同时还有2025“造图叙语”国际纹样创意设计邀请展、2025国际纹样文化解读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上面图片基本都来自2025“造图叙语”国际纹样创意设计邀请展,非常建议大家可以去现场看看,展览持续到5月8日
不得不提一下,国美象山校区太美了,其实我年前刚去过,当时约了一个采访,就是在国美象山里面的茶馆进行,还特意发了朋友圈,因为整个环境我们都非常喜欢,还说等有空再专门去好好参观一下。
图片
图片
这是我年前去时拍的照片

大家可以去看展时顺便参观校园,进门需要预约。

最后说一句,最近接触到的信息,虽然市场不稳定性很大,但是好消息也还是有,我始终觉得只要市场还有人在做好的产品,设计师还有人在做好设计,学校还在努力给学生更多正向的内容,这个行业就值得。




文刀米


20年的时尚业工作经验,获中国时尚大奖年度最佳时装评论员,多年来与头部品牌、新生代品牌以及权威机构有合作,熟悉传播规则,信奉以设计、工艺为导向的产品为核心、数据与史论为辅助的分析逻辑,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

业务板块:
1. 品牌塑造:品牌重塑、创始人故事等
2. 时尚讲座:定制课程+经典课程
3. 时尚咨询:行业洞察分析、商品企划等
4. 策划展出:策展,艺术家跨界合作,艺术设计落地指导


还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