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2

评论

31

3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科院金属所卢磊又在Science发表重要成果;卢家兄妹已累计发表近二十篇顶刊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14字,阅读需4分钟

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梯度结构钢抗循环蠕变性能的研究成果。

2.该研究证实了具有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的高强度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异的抗棘轮效应性能。

3.棘轮应变速率比粗晶同类材料低2到4个数量级,抗棘轮效应能力源于梯度位错结构通过变形诱导的相干马氏体相变。

4.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为设计高强度、抗棘轮效应材料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案。

5.除此之外,卢磊兄妹已累计发表了近20篇顶刊文章,其中包括多篇与哥哥卢柯共同发表的合作论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4月3日,在最新一期的顶刊Science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带领团队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廷团队等合作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梯度结构钢具有优异的抗循环蠕变性能。循环蠕变,或称为棘轮效应,是一种严重的疲劳变形形式,表现为非零平均应力的非对称应力循环下累积的单向塑性应变,最终导致结构材料的过早失效,而提高抗棘轮效应能力是材料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该研究证实了具有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的高强度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异的抗棘轮效应性能。其棘轮应变速率比粗晶同类材料低2到4个数量级。这种抗棘轮效应能力源于梯度位错结构通过变形诱导的相干马氏体相变形成六方最密堆积纳米层,从而实现微观结构的持续细化。这种逐渐细化的微观结构减轻了循环软化,并抑制了应力循环过程中的应变局域化,从而减少了棘轮应变。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为设计高强度、抗棘轮效应材料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案。

图片

总之,该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揭示了梯度序构位错不锈钢通过激活超细共格马氏体相变,成功实现了高强度、高塑性与优异抗循环蠕变性能的协同提升。该结构设计是一种普适性的强韧化策略,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有望为航空航天、重大基础设施等工程合金材料中的关键部件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提供保障。本篇Science也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25年的首篇CNS顶刊文章。本次Science成果也是卢磊团队继2018年报道梯度纳米孪晶金属的额外强化与加工硬化(发表于Science)、2021年报道具有高强度、高塑性的梯度位错结构高熵合金(发表于Science)和2023年报道梯度位错结构合金低温超高应变硬化现象(发表于Science)之后,她领导的团队在金属材料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卢磊,1970年生,1992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此后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2000年)。博士毕业后她留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卢磊主要从事块体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研究,并在领域内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她目前已参与发表了近十篇Science和Nature正刊文章,她还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国家“杰青”等荣誉。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卢磊的二哥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卢柯院士提出并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法、并发现了新型纳米结构——纳米孪晶和梯度纳米结构,还在金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亚稳结构—受限晶体结构等,开创纳米金属材料的新领域,对纳米金属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曾28岁晋升为研究员,年仅32岁就当上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年仅36岁当上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年仅38岁的他更是当选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也是改革开放后最年轻的院士。另外卢柯院士还获得过Acta Materialia金质奖章、未来科学大奖和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奖等众多荣誉。卢柯院士更是Science发到“手软”,据初步统计,卢柯院士已发表过14篇science文章,可以说卢柯、卢磊兄妹二人已累计发表了近20篇顶刊文章了(有数篇为合作发表,绝大部分发表在Science上)。

图片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