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装甲武器装备第38研究测试所对缴获的德国豹2A5、乌克兰T-72AG和T-64BV2017型坦克进行了研究。
2.研究发现,这些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仍未达到国产坦克的防护要求。
3.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优化国产坦克传动装置设计、采用快拆连接和模块化布线等技术解决方案。
4.同时,建议在未来研发新型国产装甲战斗车辆或对现有型号进行现代化改造时,考虑安装对角线至少为38厘米的视频观察装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公告由装甲武器装备第38研究测试所的作战经验总结小组编制。
本公告研究了装甲武器装备应用(操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建议和方案。
本公告的受众为:
部队军官——用于研究和借鉴装甲武器装备的使用经验;
俄罗斯武装力量中央军事管理机构的负责人——用以组织与工业企业的合作,旨在改进装甲武器装备;
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教育机构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在教育过程和科研活动中研究和运用装甲武器装备的应用经验;
俄罗斯国防部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进行研究和运用。
缴获的德国豹2A5坦克、乌克兰T-72AG坦克、T-64BV2017型坦克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改进俄罗斯坦克设计的建议
(O.R.马季因、A.N.艾尼谢耶夫)
为评估所采用的设计方案,确定在国产装甲战斗车辆(ACV)中应用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俄罗斯国防部的联邦国家预算机构“装甲武器装备第38研究测试所”对缴获的坦克样本进行了研究,包括豹2A5、T-72AG和T-64BV2017型坦克。
德国豹2A5坦克
用于研究的主战坦克豹2A5样本是在2024年的特别军事行动(SMO)中缴获的。这辆坦克因战斗损伤(触雷爆炸,炮塔上装填手位置附近被聚能弹药击中)而丧失作战能力。
豹2A5坦克由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KMW)研制,1984年在德国莱茵金属陆地系统工厂生产。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动力传动舱位于车体后部,战斗舱在中部,驾驶舱在车体前部。车组人员共4人: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驾驶员位置在车体前部,而车长、炮手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
坦克的武器装备包括一门120毫米口径、身管长度为44倍径的滑膛炮,以及两挺7.62毫米MG3机枪(一挺与主炮同轴,一挺作为高射机枪安装在炮塔顶部)。炮塔上配备了用于烟雾弹系统的迫击炮模块。
图1——豹2A5坦克正视图(右侧)
图2——豹2A5坦克正视图(左侧)
战斗舱(三人焊接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炮塔和主炮配备了电动驱动装置。
主要武器是一门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120毫米滑膛炮,具备双向稳定功能(图3)。
图3——120毫米Rh-120滑膛炮
弹药基数为42发。部分弹药(15发)存放在炮塔后部左侧壁龛内的弹药架上,位于装甲隔板后面(图4)。其余弹药(27发)存放在驾驶舱内驾驶员位置左侧的弹药架上(图4)。
图4——弹药:炮塔内的第一部分(左侧),第二部分(右侧)
为该炮研制了两种带可燃药筒和金属底壳的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和破甲弹(HEAT)(图5)。
射击后,抽出的弹托会被收集在安装在火炮上的弹托收集器中。炮塔左侧的舱口用于取出弹托和装填弹药。火炮采用手动装填。
同轴7.62毫米MG3机枪的弹药基数为2000发。安装在装填手舱口处炮塔装置上的7.62毫米高射MG3机枪的弹药基数为2750发。
图5——弹药类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左侧),破甲弹(右侧)
该样本装备了适用于各种弹药类型的数字火控系统(FCS)。计算炮弹的弹道轨迹时,会考虑其物理特性、气温、炮弹温度和侧风情况。在对移动目标射击时,会考虑目标移动的角速度。
炮手的多通道瞄准镜具备双向独立稳定功能。该瞄准镜包括热成像通道和光学通道,以及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的测距范围可达9990米。测距数据会传输至火控系统,并用于计算射击算法。
热成像通道有四倍和十二倍放大模式。在工作状态下,热成像仪的探测器元件必须冷却至零下196摄氏度,启动后大约需要15分钟进行冷却。显示屏为绿色单色,极性可选择黑色或白色。热成像通道可在夜间条件下对最远3000米距离内的目标进行观察。
基于对该坦克武器装备设计、组成和特点的研究,未发现对提升国产坦克火力有重要意义的全新设计方案。
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动力传动系统位于豹2A5车体的后部。动力装置与传动装置集成为一个整体模块(图6)。动力传动舱(ETC)内的发动机沿车体纵向布置,动力传动舱与战斗舱之间安装有防火隔板。
该坦克装备了一台多燃料V型12缸四冲程MB873型柴油发动机,在2600转/分钟时功率为1500马力。这台由MTU公司研制生产的发动机(图7)属于统一系列的预燃室式水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配备两个涡轮增压器和两个集成在样本冷却系统中的进气冷却器。发动机所需空气通过位于动力传动舱顶部、炮塔后部壁龛下方的两个进气口吸入。
该发动机的一个显著缺点是发热量高。它配备了功率限制装置,当环境温度达到35℃及以上时,可将可能的负载降至900马力。
图6——豹2A5坦克的动力装置
空气净化系统包括安装在发动机两侧、通过管道与涡轮增压器相连的两个空气滤清器,以及除尘风扇。
传动装置与发动机集成为一个模块,而最终传动装置是独立的。通过易于拆卸的齿轮联轴器实现与发动机和最终传动装置的连接。
图7——MB873发动机
所安装的由伦克公司生产的HSWL-354/3型传动装置(图8)是一种液压机械系统,包括可锁定的复合变矩器、四速行星齿轮箱以及带有静液压传动装置和两个液力耦合器的差速双流转向机构。通过锁定离合器使变矩器分离。
该传动装置设计有四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倒车时的最大速度可达30公里/小时,而国产坦克的倒车速度为5至10公里/小时。
图8——HSWL-354/3型传动装置外观
该样本的行走装置包括每侧七个负重轮和四个托带轮、主动轮和诱导轮,以及带有橡胶金属铰链的履带。
履带配有可拆卸的橡胶垫板(图9)。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第一、二、六、七个负重轮上装有盘式摩擦减震器。双轮辋负重轮轮盘由铝合金制成。单轮辋托带轮交错排列:一个位于车体附近上支履带内侧下方,另一个位于外侧下方。
图9——带橡胶垫板的履带
豹2A5坦克的动力传动系统和行走装置采用了国内外装甲战斗车辆中常见的成熟设计方案。
豹2A5坦克与国产T-90M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TTC)对比见表1。
表1——T-90M和豹2A5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
T-90M | 豹2A5 | |
52 | 65 | |
车组人员数量(人) | ||
单位功率(马力/吨) | 22 | 23 |
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有效射程(米) | 2500/2000 | 2200/2000 |
3300 | 3000 | |
11 | 12 | |
射速(发/分钟) | 8 | 6 |
对比分析表明,T-90M坦克在关键战术技术性能方面优于豹2A5坦克,主要得益于以下技术方案。
在火力方面:
由于T-90M配备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车长和炮手操作员在夜间及复杂条件下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距离增加至3300米,超过了豹2A5坦克的夜间有效射程;
T-90M装备了制导武器系统,能够对最远5000米距离内的目标进行打击;
T-90M的高爆弹远程引爆系统增强了杀伤面积和对人员的杀伤能力,而豹2A5坦克没有该系统;
T-90M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和目标跟踪系统,确保了首次射击的准备和射击时间更短,射速更高。
在防护方面:
T-90M的“Relikt”动态防护系统可保护正面投影区域免受串联战斗部反坦克导弹的攻击;
T-90M可选择安装主动防护系统,实现全方位防御反坦克威胁。
乌克兰T-72AG坦克
用于测试的T-72AG坦克是在2022年的特别军事行动中缴获的(图10至图11)。
图10——T-72AG坦克正视图(右侧)
图11——T-72AG坦克正视图(左侧)
该坦克由基辅装甲维修厂根据哈尔科夫运输工程设计局开发的设计文件进行现代化改造,改造后的坦克用于出口。
对样本组成的评估表明,T-72AG是在T-72B的基础上研制的,现代化改造中采用了T-84(T-80UD)和T-64BV坦克的部件和组件。
与T-72B相比,现代化改造后的T-72AG采用了以下设计措施。
在火力方面:
采用了一个封闭的高射机枪架(图12),带有用于12.7毫米NSVT机枪水平和垂直瞄准的机电驱动装置(借鉴自T-64BV),以保护车长免受子弹和弹片的伤害。
图12——NSVT机枪架位置
安装了升级后的TKN-3LAZAR观察装置,带有热成像通道(图13),以增强车长的搜索能力。
图13——TKN-3LAZAR观察装置
TKN-3LAZAR热成像通道可确保在最远2000米的距离内可靠地探测和识别目标,而国产TKN-3T车长观察装置的作用距离为1000米。
在防护方面:
为了抵御炮弹和聚能弹药的威胁,该坦克在车体前部上侧、炮塔和侧裙板上装备了“匕首”(Nozh)内置动态防护(DZ)系统。炮盾也覆盖有动态防护元件(图14)。
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短号”(Kornet)反坦克导弹进行的测试表明:
“匕首”动态防护系统在降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透力方面的性能与“接触-5”(Kontakt-5)动态防护系统相当;
“匕首”动态防护系统在降低穿透力方面不如“Relikt”动态防护系统: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至少低30%,对破甲弹至少低20%,对“短号”反坦克导弹的防护能力相当。
图14——焊接在车体前部上侧的动态防护模块
尽管T-72AG有一些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动态防护系统的覆盖面积较大),但其防护水平被评估为与安装了动态防护装置(MDP)的T-80BV和T-72B相当,在某些方面与装备“接触-5”动态防护系统的T-72B相当。这种防护水平无法抵御现代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不能满足当前的防护要求。
在机动性和人机工程学方面:
采用了一台对置活塞式6TD柴油发动机(借鉴自T-80UD),以提高动力装置的输出功率。
T-72AG的动力传动系统包括:6TD发动机;6TD发动机系统;侧变速箱;侧减速器;传动控制系统:自动换挡装置、转向盘、驾驶员控制面板(图15)。
安装了一种带有橡胶行驶表面和适合在沥青路面行驶的垫板的独特履带。
安装了热电空调,以确保车组人员各站位的微气候条件符合要求。
自动换挡装置
转向盘
驾驶员控制面板
图15——传动控制系统
与T-72B的传动装置相比,T-72AG的可逆传动装置可提供更高的倒车速度。
与T-72B采用操纵杆的液压转向系统相比,T-72AG的电液转向系统在转向盘的大部分操作范围内可实现更平稳的转向。
T-72AG的行走装置采用了T-72和T-80的悬挂系统和履带推进装置。负重轮和托带轮来自T-72。带有平行橡胶金属铰链和橡胶化内表面的履带是基于T-80的履带设计。
T-72AG与国产T-72B3M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对比如表2所示。
表2——T-72B3M和T-72AG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
47 | ||
柴油发动机,1130 | 对置活塞式柴油发动机,1000 | |
单位功率(马力/吨) | 24 | 21.7 |
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 60 | 60 |
最大倒车速度(公里/小时) | 5 | 30 |
500 | 500 | |
3300 | 1300 | |
主炮瞄准镜中的热成像通道 | ||
11 | 14 |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有效射程,米 | 2500/2000 | 2000/1800 |
1000 | 2000 | |
“接触-5”、“Relikt” | ||
对比分析表明,T-72AG的现代化改造在关键作战性能方面并未优于T-72B3M。
乌克兰T-64BV2017型坦克
用于测试的缴获的T-64BV2017型坦克是在2022年的特别军事行动中缴获的。该坦克于1980年在以V.A.马雷舍夫命名的哈尔科夫运输工程工厂生产。其基础型号为T-64B1。2020年,由基辅装甲维修厂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T-64BV-17是T-64B(BV)型坦克的一种低成本现代化改造型号。
图16——T-64BV-17坦克正视图(右侧)
图17——T-64BV-17坦克正视图(左侧)
与基础型号(T-64BV坦克)相比,现代化改造后的T-64BV-17采用了以下设计措施。
在火力方面:
为炮手操作员安装了TPN1-49-23TPV热成像瞄准镜(图18),以便在夜间条件下进行作战。
安装了升级后的TKN-3VUM观察装置(图19),带有光电夜视通道,以增强车长的搜索能力。
图18——TPN1-49-23TPV热成像瞄准镜
图19——TKN-3VUM观察装置
从车长站位对目标探测和识别的距离测定表明,TKN-3VUM光电通道可确保在最远1000米的距离内可靠地探测和识别目标,而国产TKN-3MK车长观察装置的探测距离为500米。
从炮手操作员位置对目标探测和识别的距离测定显示,TPN1-49-23TPV热成像通道能够确保在最远2400米的距离内进行探测和识别,而国产的“Sosna-U”瞄准镜的探测距离最远可达3300米。
在防护方面:
为了抵御炮弹和聚能弹药的威胁,该坦克在车体前部上侧、炮塔和侧裙板上装备了“匕首”(Nozh)外挂式动态防护(MDP)系统(图20)。炮盾也覆盖有外挂式动态防护元件。
图20——“匕首”动态防护
T-64BV-17的防护水平被评估为与安装了外挂式动态防护装置的T-80BV和T-72B相当。这种防护水平无法抵御现代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不能满足当前的防护要求。
表3——T-72B3M和T-64BV-17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
47 | 45 | |
柴油发动机,1130 | 对置活塞式柴油发动机,700 | |
单位功率(马力/吨) | 24 | 17 |
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 60 | 60 |
500 | 500 | |
3300 | 2500 | |
11 | 14 |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有效射程,米 | 2500/2000 | 2000/1800 |
1000 | 1000 | |
“接触-5”、“Relikt” | ||
对比分析表明,T-64BV-17的现代化改造在作战性能方面并未优于T-72B3M。
对缴获样本的研究确定了一些对国内装甲战斗车辆研发商和制造商具有一定意义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正在应用于现代化和未来的装甲战斗车辆型号中,并在实战条件下接受测试。
建议
在研发新型国产装甲战斗车辆或对现有型号进行现代化改造时,建议:
考虑优化国产坦克传动装置的设计,以提高最大倒车速度(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已通过安装倒挡机构应用于“阿玛塔”(Armata)和“雷沃克-1”(Ryvók-1)研发项目所开发的坦克中);
采用快拆连接和模块化布线(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阿玛塔”和“雷沃克-1”研发项目所开发的坦克中);
安装对角线至少为38厘米的视频观察装置,以确保具备高度的态势感知能力(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阿玛塔”和“雷沃克-1”研发项目所开发的坦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