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9

评论

6

9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几十年前上海常见却走向灭绝的“拇指”雨蛙,如今“复活”了?!

图片

繁华上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常人似乎很难将这座国际大都市与“野生动物”联系起来。然而,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曾生活着一种神奇生物——无斑雨蛙 Hyla immaculata 


图片

无斑雨蛙 | 谢汉宾 摄


无斑雨蛙是唯一一种模式产地在上海的两栖动物,模式产地是上海川沙。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着1973年采自上海川沙地区的无斑雨蛙地模式标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无斑雨蛙在上海郊区的农田随处可见,彼时农人常捕捉无斑雨蛙饲喂家鸭,足见其数量之胜。而此后,它们在上海曾一度踪迹难觅,如今,这些陪伴了一代人童年成长的小精灵又有了“复活”的可能。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雨呱呱”的世界!

眉清目秀的“拇指精灵”

无斑雨蛙是属于无尾目雨蛙科雨蛙属的一种小型蛙类,中国特有种。生活在平原和山区的稻田及沟渠,常见于农作物秸秆、田埂边和灌木枝叶之上。它们身材娇小,雄蛙体长31mm左右,雌蛙稍大,体长36-41mm,堪称蛙界的“拇指精灵”。


图片

蛙界的“拇指精灵”| 高闯 摄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相较于其他蛙类来说,无斑雨蛙确实长得“眉清目秀”。它们体背部纯绿色,体侧与股前后浅黄色;背部和前后肢无黑色斑点或条纹(冬眠期和出蛰期除外),鼻眼间有一条模糊且细窄的棕色条纹。


图片

没有多余斑点的无斑雨蛙 | 谢汉宾 摄


无斑雨蛙体侧、前臂后缘、胫与足外侧及肛上方有一条显眼的白色细线纹。


图片

自然界的完美裁缝 | 黄欣宇 摄


不过,别被它们骗了!无斑雨蛙擅长变装与隐藏。冬眠后刚刚出蛰的无斑雨蛙身体颜色往往较暗,部分个体背部出现灰色条纹。当气温升高,周围环境绿意盎然,它们的体色愈发鲜艳翠绿,以便更好地融入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图片

找到无斑雨蛙在哪了吗?| 高闯 摄


无斑雨蛙的皮肤不仅具有隐蔽功能,其胸、腹、股部遍布颗粒状疣,以皮肤呼吸的形式辅助肺部呼吸


图片

注意看肚子上的小点点 | 谢汉宾 摄

技能满点的农田守护者

作为树栖高手,无斑雨蛙练就了一身攀爬的好本领,成蛙善于攀爬高秆农作物。它们的指、趾端长着神奇的“吸盘”,吸盘具有边缘沟,能够牢牢吸附在树枝、树叶乃至光滑的玻璃上。


有了吸盘的帮助,无斑雨蛙可以在垂直的树干上行走自如,还能在摇晃的树叶间保持平衡,堪称蛙界的“体操冠军”!


图片

枝条间的杂技演员 | 高闯 摄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轻功草上飞 |谢汉宾 摄


夜幕降临,无斑雨蛙们开始了"夜生活"。它们化身为敏捷的猎手,捕食各种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水稻田的守卫者 |谢汉宾 摄


它们的食谱相当丰富,捕食多种昆虫、蚁类等小动物,此外还捕食蛛形目和腹足类等动物。多样化的食谱使它们成为控制农田害虫的重要力量。


图片

夜间的绿色猎手 | 朱禧 摄


为爱唱rap的呱呱

无斑雨蛙的“恋爱季”一般在每年的5-6月,雄性无斑雨蛙具单咽下外声囊,发出响亮的“求偶歌声”,吸引雌性前来“赴约”。雄性无斑雨蛙的歌声可不是简单的“呱呱”叫,而是如同鼓点般富有节奏感的“Gaaaa,Gaaaa,Gaaaa,Gaaaa”声,在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听听无斑雨蛙的rap!|  何夏妍 摄


当雌蛙被雄蛙的“歌声”吸引而来,雄蛙就会紧紧抱住雌蛙背部,这种行为称为“抱对”。“抱对”可不是简单的“秀恩爱”,而是为了确保受精成功。在这期间,雌性无斑雨蛙会寻找合适的静水水域的浅水生境产卵。当雌性开始产卵时,雄性会同时释放精子来完成受精。每次产卵数百枚,卵常分小群附着在水稻茎叶或水坑内的草茎上。


图片

蛙界罗曼史:无斑雨蛙的甜蜜时刻 | 高闯 摄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水畔的拥抱:无斑雨蛙的爱情 | 余婧 摄


图片

无斑雨蛙的“爱情结晶”| 时萱 摄


消失又“复活”的萌蛙

尽管无斑雨蛙拥有高超的伪装技巧和独特的繁殖方式,但它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生存挑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无斑雨蛙的栖息地正在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农田的耕种模式变化,天然湿地的开发破坏,导致无斑雨蛙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小和质量下降,无斑雨蛙的家园日益萎缩。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无斑雨蛙被捕食 | 余婧 摄


现有研究资料记载,上海最后一次发现无斑雨蛙,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南汇、奉贤、浦东交界处的农田果园。此后,上海市开展的历次野外调查,均未记录到野生无斑雨蛙,没有一笔无斑雨蛙的有效记录。近三十年来,这个人见人爱的萌系小蛙已在上海的田间地头消失不见。


目前,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政府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正在开展无斑雨蛙种群恢复工作,期待让无斑雨蛙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然而,这条“回归之路”充满了挑战。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青浦区林业站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在其他省份无斑雨蛙的现存区域,开展了数年野外无斑雨蛙持续监测调查,充分了解无斑雨蛙的生境需求和种群的动态变化。


无斑雨蛙种群恢复科研团队,充分掌握无斑雨蛙的生活习性和生境需求,基于无斑雨蛙完成完整生活史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多样性微生境需求,重新构建无斑雨蛙的适宜生境。建立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打造结构完整和功能完整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满足无斑雨蛙的隐蔽、觅食、繁殖、越冬和扩散等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在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在上海市青浦区林业站的大力支持下,无斑雨蛙种群恢复的新家选址在青浦区朱家角野生动物栖息地。


无斑雨蛙种群恢复栖息地仿照无斑雨蛙野外栖息生境,构建了符合无斑雨蛙生态习性的“稻田-沟渠-灌丛”复合生境。同时,配备专职人员在场管理维护,辅以智能监测体系和控制系统,动态调控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特征和食源等诸多方面。


图片

无斑雨蛙栖息地外围围网 | 高闯 摄


图片
图片

无斑雨蛙稻田-沟渠-灌丛生境 | 黄欣宇 摄


期待这片新的栖息地能吸引更多无斑雨蛙回归。让我们早日实现“听取蛙声一片”。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编辑:4925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