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仍在为“部分停火”奔走之际,俄罗斯给了基辅一记毫不留情的铁拳。
当地时间4月6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袭击”,基辅、苏梅、哈尔科夫、赫梅利茨基、切尔卡瑟和尼古拉耶夫等多地遭到导弹和无人机轰炸。泽连斯基怒斥,这是对“所有外交努力”的赤裸回应,昭示着所谓“施压克里姆林宫”的策略根本无效。
这场袭击不仅是本月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打击,也成为西方调解者颜面扫地的又一重击。
乌克兰方面称,袭击共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仅在基辅就有1人死于导弹爆炸,另有3人受伤,市内多处起火。乌空军表示,他们拦截了23枚导弹中的13枚,以及109架攻击无人机中的40架,还有53架被电子干扰引导偏离目标。但这场“拦截秀”掩盖不了的是,俄军的火力仍然在变本加厉,节奏毫无减缓之势。
边境推进,普京谋划“地面破口”
泽连斯基随即发表讲话,披露过去一周俄罗斯共发射1460枚制导炸弹、670架攻击无人机和30余枚导弹,步步紧逼,已非边境骚扰,而是实打实的“空中绞杀”。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方不仅限于空袭,还在边境地带实施了罕见的地面推进。俄罗斯国防部宣称,俄军已夺取乌克兰苏梅州的巴西夫卡村。这是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该地区第二次出现“村庄沦陷”的记录。上一次,还是在3月,俄军刚刚占领了距离不远的诺文凯村。
面对俄军的“边轰边推”,泽连斯基不止一次发出警告:莫斯科正在策划一场新的地面入侵,而目标直指苏梅州。他显然希望国际社会正视这股危险的集结态势。但问题在于,西方的“回应”有多及时、有多强硬?
虚伪的“和谈”与沉默的美国
这场大规模袭击发生之际,美国依然在推动所谓“部分停火”——一个看似高尚、实则早已被普京玩腻的套路。就在上个月,乌克兰方面已正式接受美国提出的“为期30天的全面停火方案”,并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也同意,乌克兰随时准备执行”。但克里姆林宫至今未表态,而美方则选择了沉默。
泽连斯基在6日晚的讲话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美国提出方案,乌克兰接受。普京拒绝。到现在,美国还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普京不回应,美国不发声,而俄罗斯的导弹却在住宅区、在儿童游乐场上空一轮轮掠过。4月4日,俄军导弹击中泽连斯基的家乡克里维里赫一处居民区,造成至少18人死亡,其中9名是儿童,另有72人受伤。这场悲剧被联合国人权办公室认定为“三年来针对儿童最致命的一次袭击”。
面对如此惨剧,美国驻乌大使馆的声明却轻描淡写,不提“俄罗斯”,不提“战争罪”,甚至没有明确谴责袭击者。泽连斯基毫不留情地抨击这番“官方腔调”,称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软弱”,“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人民,却给出如此苍白的反应”。
战争罪之辩与西方的“鸵鸟政策”
泽连斯基还在社交平台X上点名批评:“难道俄罗斯选择杀害儿童,而不是停火,这还不值得直言不讳地谴责吗?”他说出了很多乌克兰人此刻的心声——他们不需要模糊语言,不需要“中立措辞”,他们只需要一个明确态度:是谁在杀人,谁该被追责。
俄国国防部对此自然早已编好了说辞。根据俄方的声明,那天他们的“高精度导弹”击中了“一个西方教官与乌克兰军官的聚会地点”。乌克兰军方断然否认这一说法,指控俄方蓄意攻击平民、构成战争罪行。
而在空袭发生当天,西方盟友似乎还在为“战争之后”的和平计划画饼。英国与法国的国防参谋长——托尼·拉达金海军上将与蒂埃里·布尔卡尔上将——亲赴基辅,与泽连斯基敲定了“战后维稳部队”的初步部署细节。泽连斯基称,此举有望为“乌克兰的持久和平”打下基础。
这听起来像是另一场战略上的“远景空投”——当俄军的导弹还在夜空中划破防空警报的尖啸声,西方却开始讨论“战后”的蓝图。乌克兰人可能会问:请问你们要用哪一年作为起点?2025年,还是2030年?
华盛顿沉默,克里姆林宫微笑
就在欧洲勉强构建“联军维和蓝图”之际,特朗普却另起炉灶,与克里姆林宫直接接触。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负责人德米特里耶夫上周访问华盛顿,成为俄乌战争以来到访美方的最高级别俄官员。他放话称,“下周可能重启俄美对话”,并称两国关系“出现积极动力”。这样的措辞,怎么看都不像是“敌对状态”。
从美国默许普京回绝停火提议,到驻乌大使馆对儿童惨死的漠然态度,再到特朗普与俄方“悄然恢复对话”,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显现:西方并非真的不知道普京的盘算,而是不愿付出足够的代价来阻止它。
换句话说,泽连斯基可以连续喊出“俄罗斯拒绝停火”,但没人能保证这句话在外交辞典中仍有多少重量。
无人回应的战火
战争正在继续,而回应越来越稀薄。西方高层或许还沉迷于“后战争秩序”的描摹,却忽视了战争本身正以更血腥、更精准的方式重塑前线。泽连斯基孤身在外交战线上苦撑,而他最想听到的一句“我们与你站在一起”,如今听上去更像是空洞的慰藉。
和平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从停火提议中开花结果。普京的回应清晰而直接——是导弹,不是语言。下一步,他是否会将边境的试探推进成全面突破?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显然,美国与欧洲已经失去了开口的最佳时机。
而乌克兰,只能继续在废墟中等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