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瑛
据报道,近日某地要求:落实减负的工作总结,“不能有官话套话,要用数字说话”。例如“与往年相比,减少了多少文件、减少了多少页、减少了多少字”,最后形成红头文件,向上级专题汇报。
为基层减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真正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走入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中间,更好地服务群众。但如果把“减数”等同于减负,简单追求解散了多少工作群、减少了多少会议、少发了多少个文件等,基层的负担未必就会真正减轻。
在极个别地方,一边是文山会海大幅瘦身的“漂亮数据”,一边是基层仍被文件、会议缠身的无奈现实。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在玩“数字减负”的把戏,会议数量看似少了,但是“一个会议五个标”,开会时间可能不减反增;红头文件少了,但便签、通知多了,需要落实的“准文件”依然很多。如此“数字减负”既不科学,又容易滋生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
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就必须走出“数字减负”怪圈。造成“文山会海”的表面原因是会议多、文件多,但根源却是工作方法不多、治理能力不强。受“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传达就是没落实”等思维影响,一些基层干部习惯性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传达落实、推进工作等,这才是导致基层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去除这些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这也要求我们,为基层减负,必须把形式主义减下去,把实干提上来,让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为民服务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