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三联夏杰艺:社会事件报道中的“剖题”方法|媒笔记

/ 媒笔记 /

📚 夏志艺:社会事件报道中的“剖题方法”

✍🏻整理人:黑佳慧 高艺峡

📝编辑:周彩艳

夏杰艺
夏杰艺,《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记者,曾就职于解放日报“原点”栏目。2023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目前主要负责社会事件、案件类的报道。

图片

图片源于受访者

对于记者来说,拿到一个社会事件的题目后应该怎样剖析,如何梳理事件背后层次和线索,为采访做准备?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后,夏杰艺在一次次报道中摸索到一套工作方法,主要通过动机、结构、历史三个维度剖析选题,挖掘线索。在深度训练营的分享中,她结合自身报道案例,介绍了处理“剖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希望能为关注社会报道领域的同学和记者们提供一些启发。
以下是夏杰艺的讲述:
图片
我有一次听到作家李翊云在播客里说,“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至少3 reasons,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5 reasons、7 reasons”。其实做社会报道也是一样的,好的报道需要挖掘事件发生背后的多条“草灰蛇线”,拓展它的深度。
在三联,社会部的年轻记者们主要的工作,是对公共性强、讨论度高的社会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而记者接到选题后,通常都会有一个“剖题”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编辑会和我一起讨论题目有哪些可能的调查方向。讨论的起点通常是事件本身的发生过程和具体细节,其中还有哪些尚未明确的事实;进一步地,就是事件中核心人物(比如凶杀案的凶手)的动机来自于哪里;最后,是事件发生的环境,这个“小社会”是什么样的,事件发生前后有没有新变化。
三联教给我的这套剖题方法,我把它总结为“动机、结构、历史”三个维度。个体的动机往往是事件发生的核心要素,也是记者调查的重点。要探究动机,必须详细了解当事人的生平,梳理他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事发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
第二个关键元素是结构。这里的结构并非指那些显而易见、老生常谈的宏观结构性问题,而是事件所处的微观社会的结构,例如当事人所在的公司、学校、企业、村庄等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型社会环境。这些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权力分配和运转规则,往往隐藏着事件发生的潜在动因。
第三个关键元素是“历史”。这里的历史依然是微观层面的,包括事件所处环境的历时性变化、涉事人物的家族溯源、制度规则的形成过程,等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追问这三个维度的细节,新的线索会不断浮现。
举个例子,刚接到《高校“青椒”之死》这个选题时,我起初并不太感兴趣,因为三联此前已经做过一整期的封面报道,讨论高校的“非升即走”的制度,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态的话题。然而,我的编辑老师提醒我关注几个关键问题:这个老师所在学校的考核制度具体是怎样的,真的很严苛吗?他这些年来的学术产出如何,在学院中承担了哪些工作,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如何?等等。
图片
宋凯在谷歌学术的页面
经过采访,最后文章的张力主要集中在“海归与国内学术环境”的适配问题上,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多个线索的汇聚,包括:1、南京如何在近年来变成新的学术重镇、“卷王集中营”;2、南林大在双一流施行后的地位变化与预聘制的引入;3、“破五唯”后国家级项目如何成为考核制度中的‘一票否决’要素;4、国内学术考核对高龄教师的残酷;5、研究方向特殊、缺少人脉的海归教师在学院内部的边缘化。
不过,人并不是结构中被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动性,当事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特点,影响了他和结构的互动关系,往往导致了他们最终的选择与其他人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动机”是事件报道的核心要素。通过采访我发现,当事人是一位热心肠、认真备课、关心学生的青年教师,这意味着他承担了过多的杂务,总是把最困难的工作留给自己,为身边的人减轻压力,这样的性格往往更容易陷入抑郁或焦虑。在很多报道中,当事人很可能已经去世,或者在看守所和监狱里,我们没办法直接询问对方的动机,但可以通过他的生平和他人的描述,找到一些潜在因素,并将这些细节展现出来。
图片

在报道中,尽量避免流于泛泛的“结构性批判”。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非常容易地从社科领域摘取一些流行的学术概念去描述,比如“制度性剥削”“绩效主义暴力”“学阀”“社会资本”等等,这些概念很好用,但是也很粗暴,它会简化问题,抹杀社会事件中具体的纹理,也掩盖了当事人真实的困境。每个媒体都有能力去找一些专家,谈谈高校考核问题,甩出一些“大词”,但这是脱离细节的,无益于增进我们对事件的洞察。

采访的目的,还是去尽可能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还原那个小社会中的运转方式,而这往往是最核心、最难了解的内容,也不是每个媒体都能拿到的信息。找到它们,你很可能就找到了独家,找到了最令人意外和震撼的素材,这决定着报道的影响力。

《经历欠薪、失业后,一位44岁建筑设计师在深圳坠亡》这篇报道中,最直观的解释是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设计院普遍欠薪,从而引发建筑设计师自杀。但这个解释其实并不新鲜,在房地产下行的几年里,欠薪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经过采访,我还原了这个事件中一些更具体的情况,包括——1、该设计院曾是恒大的重要合作对象,在深圳建筑设计行业曾风光无限,但随着恒大的陨落而步入绝境,2、该设计院领导的工作风格具有两面性,在行业下行后变得让员工愈加难以忍受,3、该设计院的薪资发放制度究竟是怎么制定的,如何将员工们逼入经济窘境,4、当事人自身的性格因素,在职场和家庭中都倾向于独自忍耐、承担重负,同样促使他做出了极端选择。在报道中可以看到,个体的人生,如何与设计院的历史、行业的历史互动,而这一系列的元素,又如何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发生连锁反应。

在《中产小区的岗亭外:愤怒的临界点》这篇稿件中,通过同事的初步采访,我们推测冲突可能源于外卖员与保安之间的角色对立。但这种冲突,很少发展成如此极端的事件,因此其中很可能隐藏着尚未挖掘的具体细节。在二次实地调查中,我与另一个保安的交谈中得知,涉事保安有一个细微却关键的生理缺陷——缺失脚趾。这是他极力隐瞒的耻辱,而外卖员两次返回小区辱骂,并扔掉他的帽子让他去捡,这一举动很可能触碰了保安敏感的心理底线。所以对人物生平和特征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很可能隐藏着导致冲突爆发的核心动机。

图片

Q:做社会事件新闻时,在联系相关人员采访时有没有什么顺序或思路?
A:通常都是同心圆式的采访框架。最内层一般是凶手、受害人、遇难者,他们是当事人,是事件的核心;第二层是与案件相关的其他关键人物或机构,如目击者、警方、法医等;第三层是核心主角的家属、朋友、同事以及社交圈成员。现在做报道的环境越来越难,如果你丢掉了一位核心人物,就只能通过外围对象补足信息,往往3-5位次级采访对象才能弥补他的空缺。
Q:如何突破采访对象,建立信任?
A:采访突破的关键在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象他们接受采访的动机。比如他们可能需要维权、想要表达自己的声音,这都可以成为说服他们接受采访的切入点。我觉得建立信任是没有通用方法的,最主要还是靠真诚,靠临场的观察和反应,当然你很可能遇到有的人就是坚决不接受采访,那也不要放弃,可以调整思路,寻找可替代的采访对象。
Q:写一篇文章通常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分享一些在操作社会报道时的写作安排和技巧?
A:我们周刊的采访时间很多,但是对于写作时间压缩得比较紧张,对于年轻记者,大多数常规报道的写作周期为三到四天,而一些逻辑链较长的万字以上的报道,最多也就给一周时间。在正式动笔前,我一定会先撰写提纲,与编辑讨论,避免思路混乱而导致的效率问题。写作前也会看看小说、类似领域的报道,找找语感。
Q:学生记者如何做新闻,您有哪些建议分享?
A:学生记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是很难接触到采访对象。很多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媒体发声,但学生记者能为他们提供的帮助相对有限,这导致采访对象可能不太愿意配合。其实,学生记者也不必对自己要求过高,确实存在诸多限制。可以把报道对象聚焦于身边的事情,比如学校里的新话题,流行的新现象,这些选题时效性不强,而且很容易找到采访对象。

*文中图片由分享者提供


值班编辑 | 孙旺琪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