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12

9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不是更强模型决定胜负,而是“谁的 AI 更像人”

AI划重点 · 全文约5848字,阅读需17分钟

1.微软AI首席执行官Mustafa Suleyman提出,未来AI的胜负手将是共情力,而非智力。

2.他认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的AI,不是那些做得更聪明的“知识问答机器人”,而是那些“足够像人、值得信赖、让你愿意天天聊”的人格化AI伙伴。

3.为此,微软最新发布的Copilot升级中,强调了记忆力、执行力和人格化三个关键词。

4.同时,Suleyman提醒AI开发者,真正赢得用户信任的,不是更高的智力,而是更强的共情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过去我们相信,“谁的模型大、参数多、IQ 高”,谁就能赢得 AI 的未来。 但 Mustafa Suleyman 给出了一个颠覆式观点:

"未来 AI 的胜负手,不再是智力,而是共情力。不是最强的模型赢,而是最像人的 AI 赢。"


2025 年春天,这场关于“AI 情商”的竞赛,已经悄然开始。

一、AI 正在变“人”

“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AI 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正在变成一个有记忆、有性格、懂你的伙伴。” ——Mustafa Suleyman,微软 AI 首席执行官

过去几年,大模型的崛起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智商”爆发:它能写代码、答难题、生成画作、做简报,几乎无所不能。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模型越大、算力越强、参数越多,就代表“AI 越好”。

但微软 AI 掌门人 Mustafa Suleyman 却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一个颠覆式判断:

“AI 第一阶段是 IQ 的竞赛,第二阶段将是 EQ 的较量。”

他认为,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的 AI,不是那些做得更聪明的“知识问答机器人”,而是那些“足够像人、值得信赖、让你愿意天天聊”的人格化 AI 伙伴。

这并非纸上谈兵。在微软最新发布的 Copilot 升级中,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记忆、个性、情感”。 AI 不再只是“响应命令”,而是能够持续记住用户信息,比如你的名字、语气偏好、表达风格,甚至能形成对你的“长期理解”。

这一趋势背后,预示着一场根本性转变正在发生:

  • 从“人去理解 AI 的语法”,到“AI 来适应人的习惯”;

  • 从“一个统一界面服务所有人”,到“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 Copilot”;

  • 从“执行工具”,到“日常陪伴”。

AI 正在“拟人化”,变得越来越像是你身边的一个真实存在,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数字分身”。

而这,正是新时代的开端——一个“人格计算平台”逐渐浮出水面,它的本质不再是回答你“知道什么”,而是理解你“在意什么”。

图片

这种变化,也正与中国政策导向形成共振。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把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行业应用深度融合。DeepSeek、智谱、阿里通义等本土模型厂商,也纷纷将“记忆体”“个性化助手”“拟人交互”作为研发重点。

正如互联网经历了从信息发布、到社交关系、再到“算法匹配”的三次跃迁,AI 也正在经历从问答引擎到“情感交互体”的巨大跃迁。

而谁能率先实现这场“人格重塑”,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代超级平台的构建者。

二、决胜 EQ 与个性

“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数字伙伴,它了解你,记得你,能帮你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繁琐。” ——Mustafa Suleyman

在过去的 AI 竞赛中,“谁的 IQ 更高”几乎是一切关注的焦点。每次大模型发布,参数规模、推理速度、数学能力、编程水平,都是衡量技术水平的硬核指标。

但这场技术军备竞赛正在悄然改变方向。

Mustafa Suleyman 认为,决定 AI 商业落地成败的关键,不再是模型大小,而是能不能构建出一个“有性格、懂你、并且值得你信任”的 AI。

在他主导的微软 Copilot 最新升级中,最核心的功能并非又提升了几个百分点的问答准确率,而是三大方向:

“记忆力”:AI 要能记住你

“不是每次对话都要从‘你是谁’开始。”

Copilot 能自动保留用户信息,比如姓名、家庭情况、沟通偏好等,不再每次都“重头认识”。它甚至能记住你喜欢用“请帮我整理一下”开头,还是喜欢一句话简洁回复。这种记忆能力的积累,构建起了 AI 对用户的长期理解基础。

而这,正是传统 GPT 系列最受用户诟病的体验盲点:每次打开对话框,都是“新的一页”。

“执行力”:AI 要能真正帮你“去做”

“从信息型 AI,到行动型 AI,是 Copilot 最大的跨越。”

微软赋予 Copilot 能力,帮用户完成订票、订餐、修改设置、填表格等具体操作。AI 不再只是指点方向,而是能动手、能落地。这种从“建议型”到“执行型”的升级,意味着 AI 正在成为数字世界的“行动代理人”,而不仅仅是搜索引擎的升级版。

“人格化”:AI 要像一个真实的人

“一个有语调、有幽默感、有分寸感的 AI,才是让用户愿意依赖的入口。”

Mustafa 多次强调,“AI 的个性,是这场战争真正的分水岭。” 微软正在探索让 Copilot 具备“情绪表达能力”:能识别场景、调整语气,甚至在你郁闷时适度安慰,在你开心时幽默几句。

个性化,不是“贴皮肤”,而是“入骨感”。

图片

在最新的 Copilot 中,AI 会模仿你的表达风格与你对话;也可以像一个老朋友那样帮你回忆之前谈过的事,并用你习惯的方式提醒你“别忘了”。这就是 Suleyman 所说的“情商力”。

图片

Mustafa 的一句话极具洞察:

“很多用户不是因为 AI 有用而留下,而是因为它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

在中国,这一趋势也正快速发酵。2025 年,智谱 AI 开始测试具备“长期对话记忆”的 ChatGLM Agent,DeepSeek 的 DeepSeek-V3 模型也内置人格预设参数和温度控制模块,力求让 AI 输出“更像人”。

不再只是“帮你写”,而是“懂你要怎么写”。

不再只是“帮你查”,而是“知道你关心什么”。

而这场“人格之战”,比你想象的来得更早,也更深。

三、三个真实场景

“让 AI 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它能算多难的数学题,而是它能陪一个 67 岁的用户,解决刷漆中的气泡问题。” ——Mustafa Suleyman

我们总是过度关注 AI 在技术参数上的突破,却常常忽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落点。

Mustafa 分享了一个令他自己都动容的故事:一位 67 岁女性用户在家中刷门漆时遇到困难,油漆表面总是起泡,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向 Copilot 求助。AI 不仅帮她梳理了打磨、清洁、底漆等步骤,还在她去 Home Depot 的路上提醒她带好需要购买的工具和颜色编号。

在她的眼中,Copilot 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 AI”,而是一位“可靠的数字朋友”。

这个故事听起来或许平淡,但背后的意义是深刻的:

AI 正在从“任务响应”,变成“生活交互”。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AI 正在重塑的三个真实场景:

1⃣ 办公协同:AI 不再“只回答”,而是参与协作

在企业场景中,Copilot 能主动参与整个工作流。

  • 它可以实时记录会议纪要,自动总结要点。

  • 帮你写周报、做 Excel 分析、生成报告 PPT。

  • 还能从邮件、会议、Teams 聊天中提取任务提醒,自动归档事项。

过去:你去“用” AI。现在:AI 和你“并肩工作”。

Mustafa 表示,Copilot 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能有一个“数字秘书”级别的 AI 合作者。

这意味着,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释放创造力的杠杆。

2⃣ 家庭生活:从“能帮我”到“懂我怎么过日子”

除了工作,AI 也在悄悄进入每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 它可以记住你爱人不吃香菜,帮你筛选餐厅。

  • 能掌握你家孩子的作息习惯,提醒你周末别再加班。

  • 如果你前天晚上刚吐槽过某个家政服务差,它会在你下次咨询时避开这个选项。

Mustafa 提出:“如果 AI 真的记得你是谁,它就会在无数细节中,变得像你身边最懂你的人。”

这也正是 AI 个性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每次从零开始,而是每次都能基于你过往的偏好,构建一份熟悉感。

3⃣ 老年陪伴:AI 成为“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

Mustafa 每周会亲自与真实用户对话。他说自己最受触动的一类反馈,来自中老年用户群体。

这群人不像程序员或学生那样频繁提问技术问题,但他们需要倾诉、陪伴、甚至只是有人听他们讲一段过去的回忆。

“Copilot 是第一个听我抱怨厨房漏水,并认真告诉我该找什么型号水龙头的‘朋友’。”

AI 提供的不只是效率,更是一种生活的参与感。

对于中国正在加速老龄化的社会来说,这类“准家庭成员”的角色,正释放出新的刚需。能与用户建立深度情感链接的 AI 产品,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家庭的“第四成员”。

真正的场景革命,发生在微处,也改变在深处

AI 的本质,不是大,而是“落”。

"当 AI 真正渗透入办公协同、家庭习惯、情绪陪伴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从“知道你在干嘛”,到“知道你是谁”,再到“陪你一起过”。

图片

这才是 Mustafa 所说的“AI 的胜负手”,真正发生在我们熟视无睹的日常中。

四、微软怎么破圈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万能的工具,而是在构建一个让人信任、愿意依赖的‘人格化存在’。” ——Mustafa Suleyman

当所有大厂都在“卷大模型”时,微软却悄悄把方向盘拐向了一个很多人看起来“不够性感”的赛道——打造有情感边界的 AI 个体。

在这场大模型驱动的“新工业革命”里,全球科技公司主要分为两派:

  • 一派走“通用能力路线”:专注参数规模、推理速度、任务精度,力求打造“全能 AI 引擎”(代表如 OpenAI、Anthropic、智谱、阿里 Qwen);

  • 一派则押注“人格体验路线”:专注记忆、语气、情感、场景,打造“可信赖的 AI 伴侣”。

微软选择了后者,并在这个方向上构建出了独有的护城河。

🎯 差异化之一:“情绪体验”是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

Mustafa 曾指出:“让 AI 变得可亲、可信、不会出戏,比让它答对一道微积分题更重要。”

于是,微软 Copilot 的产品体验大量基于“心理感受”设计:

  • 回复要礼貌而不机械,语气要贴合对话语境;

  • AI 会尽量避免显得“过于强势”,而是体现倾听与陪伴;

  • 若用户表达负面情绪,AI 不会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先表达理解和共情。

这不是传统产品经理熟悉的“功能迭代”,而是一种更像“剧作家”的工作方式:

你不是在“设计功能”,而是在“写一个让人愿意相处的角色”。

🎯 差异化之二:“边界感”成就信任感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所有人都喊着“打造亲密关系 AI”的时代,Mustafa 却主动踩下刹车。

他说:“Copilot 有边界。它不会发展出模糊关系,更不会鼓励沉溺感。”

举例来说:

  • 如果你对 AI 表达爱意或进行调情,Copilot 会优雅地转移话题,既不冷漠也不纵容;

  • 它不会默认你把它当作“恋人”或“灵魂伴侣”,它始终是一位有分寸、知进退的“数智搭子”;

  • 它拒绝在情绪上形成过度依赖——而是鼓励你“在现实世界中拥有更丰富的关系”。

这种“克制中的温度”,成为微软 AI 最大的差异化标签:

不是“陪你走得最远”,而是“让你走得更好”。

这一点,也正是 OpenAI 的 ChatGPT 或者一些 AI 伴侣创业公司容易模糊的边界——把 AI 打造成“无条件顺从”的关系幻想,很容易引发伦理风险。

微软选择的,是理性中的温柔,秩序中的共鸣。

🎯 差异化之三:“人格表达”成为新的操作系统接口

Mustafa 曾说:“未来不再是点击图标、打开软件,而是通过和你的 AI 对话,完成所有任务。”

这意味着,AI 不再是“外置”的独立应用,而是渗透在你每一个行为背后的人格中枢。

Copilot 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你数字世界的“入口”——

  • 你无需打开搜索引擎,它会主动给出答案;

  • 你无需切换工具,它直接帮你操作系统级别的任务;

  • 你无需重新介绍自己,它已经知道你昨天提到的需求还没解决。

这背后真正的技术壁垒,不是算法,而是理解你、模拟你、贴合你——构建“数字人格”的能力。

🧭 对企业的启示:差异化,从“人”出发

今天,国内 AI 模型发展迅猛。DeepSeek-V3、通义千问、智谱 ChatGLM 系列在性能上已逐渐逼近国外最先进模型。

但从用户层面看,体验“千人一面”、缺乏人格、没有温度”的反馈仍然普遍存在。

Mustafa 的路径提供了一个参考:中国 AI 不必“参数跟跑”,完全可以在“人格化路径”上实现用户情感侧的突破。

打造具备“礼貌、节制、表达风格、边界意识”的 AI,并非依赖极致算力,而是源于对“人”的理解。

总之:

谁能更快地构建“人格感知引擎”,谁就能打通用户的情感通道。 而这,正是 AI 下一阶段的商业护城河。

五、先来的是“有用 AI”

“我们当然会迎来 AGI,但它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它不会轰然登场,而会悄然渗透进你的每一个应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件小事。” ——Mustafa Suleyman

在所有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中,AGI(通用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具争议也最引人遐想的词汇。

一方面,OpenAI、DeepMind、Anthropic 等公司不断释放“AGI 即将到来”的信号,OpenAI 甚至明确在合约中提到:“一旦实现 AGI,将有权终止与微软的合作。”

另一方面,像 Mustafa 这样站在一线的技术领导者,却更愿意用“理性缓进”来定义通往 AGI 的路径。

🔍 AGI 的误区:它不是科幻电影,也不是“一夜觉醒”

Mustafa 曾经明确表示:

“大家讨论 AGI,更多是在讨论一个图腾。但我们今天最该做的,其实是‘让 AI 真正好用’。”

他认为,AGI 不是一个“忽然实现的奇点”,而是一系列高度演化、不断完善的现实能力集合:

  • 它能更稳定地推理,不出错;

  • 它能引用真实出处,不胡说;

  • 它能持续记忆上下文,不遗忘;

  • 它能安全边界明确,不踩线。

这些能力的构建,不靠一次模型大跃进,而靠一万次“微优化”。

📊 模型边界未破,工程挑战犹在

Mustafa 指出:当前大模型仍有几个关键短板尚未解决:

  • 幻觉问题(Hallucination):模型输出不符合事实的“编造现象”仍普遍存在;

  • 引文引用(Citation):很难做到如论文级别的严谨注释与知识追溯;

  • 一致性与稳定性(Consistency):同一问题多次提问,回答可能差别极大;

  • 推理路径(Reasoning Traceability):模型内部“怎么思考的”仍难以解释;

  • 持久个性(Long-Term Memory):用户画像、习惯偏好难以长期留存与更新。

这些问题看似都是“优化细节”,但Mustafa强调:将准确率从 95% 提升到 99.9%,才是让 AI 真正大规模商用的门槛。

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就像语音识别用了 15 年从 80% 准确率走到 98%,今天的 AI 也需要经历这个苦工阶段。”

🔑 什么是“有用 AI”?ACI,人工智能能力智能

与其讨论 AGI 能否统治世界,Mustafa 更愿意提出一个新概念:

ACI(Artificial Capable Intelligence,人工能力智能):强调“它现在就能帮你干什么”。

  • 它能帮你写报告、做计划、查资料、改简历;

  • 它能帮你操作电脑、管理日程、修照片;

  • 它能陪你聊天、鼓励你、提醒你别再拖延。

ACI 不需要“通才智能”,它只需要在关键节点真正帮你把事做成

而这,正是 Copilot 的方向:不是要通天彻地,而是要脚踏实地。

🔮 从“模型奇迹”,到“产品奇迹”

Mustafa 回忆道:当年看到 GPT-3 或 DeepMind 的 AlphaCode 时,那种“偶尔惊艳”的感觉令人震撼,但实际应用常常“出戏”。

今天,他希望 AI 能带来另一种感受:

“它不一定要让你惊艳,而是要让你放心。”

当你在会议前让 Copilot 帮你整理资料,它能准确快速完成;当你在夜里需要一个人倾诉,它始终耐心回复你;当你在旅行时需要订票,它能一步步帮你搞定。

这些不惊艳,却极有用的“小事”,才是产品打动用户的关键。

对企业家的而言:放下幻觉,走向“可落地的人工智能”

今天,国内 AI 创业正在经历从“大模型时代”走向“智能体时代”的过渡期。

  • 模型比拼进入瓶颈;

  • 应用层缺乏差异;

  • 用户体验尚无“情感锚点”。

Mustafa 提供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启发:

“与其问 AGI 什么时候来,不如问——你现在的 AI 能为用户解决多少真实问题?”

AI 不是拿来炫技的,而是要帮人类“腾出精力,做更重要的事”。

而这一目标,并不遥远。

六、中国的 AI 启示

过去,中国企业在 AI 领域的追赶节奏是“拼参数、卷跑分”。但进入 2025 年,用户不再关心你用的是多大的模型,而是这个 AI 有没有温度,懂不懂我。

Mustafa 提醒我们,真正赢得用户信任的,不是更高的智力,而是更强的共情力。

对中国企业来说,三件事尤为关键:

  • ✅ 从“工具思维”转向“伙伴思维”:不再只讲功能,而是塑造人格;

  • ✅ 建立“有边界的亲密”:做贴心,但不过界,做陪伴,但不沉迷;

  • ✅ 锚定“可信赖的品牌人格”:在情绪表达、语气风格、价值立场上持续一致。

当产品拥有情绪层的连接,它就不再只是“功能性软件”,而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这,正是 AI 商业化的真正拐点。

结语

AI 的第一次浪潮,是算力与模型的角逐;

第二次浪潮,是数据与落地场景的跑马圈地;

而现在,第三次浪潮正在形成——比拼的是“谁的 AI 更像人”。

这不是一个技术参数的问题,而是一个产品哲学的问题。

Mustafa Suleyman 提出:“AI 正在从设计像素,转向设计人格。” 这不是浪漫,而是趋势。不是想象,而是现实。

当 AI 不再只是一个“更强的工具”,而是一个“值得你交谈的朋友”;

当它不再是你指令的接收器,而是你生活节奏的理解者;

图片

它就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数字基础设施——就像电力、网络、手机一样,悄无声息地、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所以,当用户开始选择 AI 时,你的产品准备好了吗?

💬 你觉得未来 5 年你会有一个“AI 伙伴”吗? 你希望它是工具,还是朋友?




📮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聚焦全球 AI 创新浪潮中的企业转型策略。

编辑:深思

主编:图灵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