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歌在微博上称40岁已进入人生倒计时,引发关注。
2.他回顾童年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车祸后如何面对和接受生死命题。
3.然而,胡歌在话剧《如梦之梦》中扮演五号病人,与死亡达成和解,找到新的存在方式。
4.有了女儿小茉莉后,胡歌更加珍惜生命,投身公益活动,如捡垃圾、陪伴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孩子等。
5.胡歌表示,生命的珍贵在于握紧重新选择的权利,以出世的心境做着入世的事。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前段时间,#胡歌称40岁已进入人生倒计时#的词条如一枚深水炸弹,炸开流量狂欢的泡沫。
这位素以“娱乐圈失踪人口”闻名的演员,在网上袒露的并非生活琐事或新作宣传,而是一句近乎冒犯大众舒适区的话——“对我而言,40岁已是倒计时”。
熟悉胡歌的人都会知道,这不是他的矫情喟叹,而是经历生死、看透生死之后,在不惑之年的一种清醒与坦然。
童年时期的胡歌,常常蜷缩在上海老弄堂里的木板床上,用年幼的心思,与生命交手。小学二年级时,一次自然课上,老师讲到了“自然与生命轮回”的话题,他第一次因恐惧死亡而彻夜难眠。
23岁那年,一场惨烈的车祸,让他在120针缝合的镜中与死神互相照面;车祸后的6年,2012年,在话剧《如梦之梦》的环形舞台上,他借五号病人之口叩问“死亡是否等于消失”。
直到2023年,女儿小茉莉出生。在忙着冲奶粉、换尿布的琐碎日常中,胡歌重新找到了生命的节奏,也重新定义了时间的意义。
同时,也刷新了他对生死命题的思考。
从古偶剧里御剑飞行的“李逍遥”到父亲的角色,从破碎的皮囊到完整的灵魂,当舆论场沉迷于计算明星保质期时,胡歌撕开“冻龄男神”的保鲜膜,将人生切割为四幕:恐惧者、幸存者、叩问者、延续者。
“若没有留下遗憾,便能坦然面对死亡。”这句在《如梦之梦》中道出的台词,像是他此生最深的自白。
或许,19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早已明白,生命的长度并非由岁月决定,而是由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丈量。
作者 | 鹿
来源:视觉志
ID:iiidaily
《射雕英雄传》剧照
金庸赠送礼物
《神话》剧照
话剧《如梦之梦》导演赖声川(右一)和胡歌(左一)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话剧《如梦之梦》剧照
《琅琊榜》剧照
《琅琊榜》剧照
胡歌在青海捡垃圾、当志愿者
胡歌和母亲
《不虚此行》剧照
《不虚此行》剧照
胡歌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