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建设】03 为什么已经存在游骑兵部队,却还要专门组建三角洲部队用于反恐作战

在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里,同时存在着第75游骑兵团和三角洲部队两支特种作战力量。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单位都可以称之为“突击队”,都是美军部队的精锐,甚至因为都隶属于特战司令部,所以也都能称为“特种部队”。

游骑兵人多势众火力猛,擅长城镇攻防、要点夺控等典型的“突击”任务,但是为什么美军不仅要专门组建三角洲部队,还要将其列为Tier1的特种作战力量,作为美国反恐作战和大国冲突的尖刀利刃?

图片

事实是,两者在职能定位、任务层级、作战方式及战略需求上有着本质区别。以下从五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共存逻辑:

一、任务性质:传统突击和非常规行动

1. 游骑兵:精锐轻步兵的“特战化正面作战”

游骑兵本质是美军快速反应的精锐轻步兵,核心任务是战场前沿突击、火力支援和快速部署。

例如在诺曼底登陆中,游骑兵承担了奥马哈海滩的悬崖攀袭任务,在索马里“黑鹰坠落”事件中负责外围封控与火力压制。

其作战方式虽带有特战性质,具有强悍的近距离战斗能力,但更多是作为常规战场上的尖刀力量,强调快速攻占关键节点并为后续部队开路。

2. 三角洲部队:高敏感、非常规的特殊行动

以三角洲部队、海豹六队为代表的Tier1特种部队则专精于反恐、人质救援、高价值目标突袭等高机密、高敏感、非常规的任务。

例如击毙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动由海豹六队执行,斩首巴格达迪的“凯拉·穆勒”行动由三角洲部队执行。

他们都在9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执行大量的低可视度抓捕和暗杀任务。

前文所说的索马里事件,即“哥特蛇”行动中,游骑兵负责外围封控,三角洲部队负责抓捕军阀艾迪德及其党羽,海豹六队也有狙击小组参与,负责协助三角洲部队行动。

这类行动需要隐蔽渗透、精准打击和跨军种协作,属于更高级别的非传统作战,与游骑兵的正面突击形成互补。

图片

二、历史背景与战争形态演变

1. 游骑兵:传统战争需求的产物

游骑兵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侦察部队,二战期间正式建制为突击先锋。其存在反映美军对快速反应、机动突击力量的长期需求,尤其在诺曼底登陆、格林纳达入侵等传统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格林纳达入侵和巴拿马入侵中,游骑兵多次负责机场夺控、要点突击等更倾向于传统步兵的高强度突击任务。

而三角洲在巴拿马的任务里,则执行了营救科特·缪斯这样的人质救援行动。

图片

2. 三角洲部队:反恐怖浪潮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后,恐怖主义、人质危机等非传统威胁激增(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恐袭),传统部队难以应对。三角洲部队(1977年成立)等特种部队应运而生,填补了隐蔽行动、情报战、反恐等领域的空白。这种分化是美军适应“大国竞争”与“低烈度冲突”双重挑战的必然选择。

在汤姆克兰西和前USSOCOM司令员卡尔斯廷纳共著的《影子武士》中这样写道:“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运动员遭到“黑色九月”恐怖分子的屠杀。当恐怖分子带领人质穿过机场跑道、走向接应他们的飞机时,如果德国的狙击手有能力把恐怖分子打死,这样令人发指的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以色列人记取了这个深刻的教训。1976年7月4日,86名以色列空降兵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降落。他们的使命是营救8天前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一架法航班机上的乘客。在几分钟之内,这些空降兵就营救出95名人质,并打死了4名恐怖分子——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和两名人质丧生。这次成功解救人质行动的消息很快传遍全球——这也进一步反映出美国在反恐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1975年5月已经看得很明显了:为了解救被柬埔寨政府扣留的美国商船“玛雅各”号上的39名船员,41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被打死。营救活动以失败告终。”

三角洲部队创始人查理·贝克维斯则在回忆录中写道:“梅洛伊认为,我们应该参与高可见度反恐行动,包括由游骑兵营规模的部队执行的有照明的夜间进攻,比如跳伞或者借助绳索下降进入目标区域。

但三角洲要做的与此不同,我们要执行的是低可见度反恐行动,比如无照明的夜间进攻,由连级规模的部队执行,队员们身穿便衣渗透到目标区域,使用特殊的武器和装备器械。”

图片

三、人员选拔与训练体系的分级

1. 游骑兵:精锐步兵的“基础门槛”

游骑兵成员需通过高强度体能测试和技能训练(从RASP到SURT),但选拔标准相对宽泛,主要面向快速部署的轻步兵作战。其训练聚焦于空降、机降、城市攻坚等常规技能,淘汰率约40%-60%。

游骑兵部队的新兵在完成2-3个月的基础选拔和培训后,就可以直接下队执行作战任务,这种以“月”,而不是以“年”为单位的培训时长,是游骑兵这种精锐步兵与特种部队在战斗力上产生差距的本质原因。

图片

2. 三角洲部队:精锐中的精锐

三角洲部队的成员需从游骑兵或绿色贝雷帽中二次选拔,要经历类似SAS伍德豪斯甄选那样的长途行军,筛选出真正渴望加入三角洲部队的队员。

然后再展开以年为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使其具备高水平的反恐怖技能。

三角洲部队的单兵作战能力要求更高。

查理贝克维斯在组建三角洲的时候,他的预期就是,三角洲队员要能够到达任何地点,进入任何目标,完成任何任务。

他在给五角大楼的报告中写道:

“队员们要能够进入遭到围困的大楼或被劫持的飞机,要具备射手和狙击手、爆破专家、锁匠、医疗救护人员、电工、司机的技能,要会热启动一辆福特或者法拉利汽车,要能攀爬山崖或者在建筑物的外墙飞檐走壁,要会讲外语,要意志坚决。”

图片

四、指挥架构与资源分配

1. 游骑兵:常规作战体系内的快速反应单元

游骑兵隶属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USASOC),但常与第82空降师等常规部队协同行动。其部署优先级较低,通常作为战役级支援力量,如海湾战争中配合主力部队推进。

同时游骑兵部队作为常规突击单位,他们的装备配置优先级也远远达不到三角洲部队的水准。

2. 三角洲部队:高度独立性与优先级

三角洲部队直属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可直接接受总统或国防部长指令,享有独立预算和装备采购权。

装备层面上,目前我们看到流出的海豹六队和三角洲部队的照片,无一例外都全员配置GPNVG-18四目夜视仪。

图片

另外就武器层面,举个例子。

风行全世界特种作战单位的HK416从来不是哪个国家的制式武器,而是一款根据某个旅级单位改造而成的定制武器。
三角洲为了特殊的作战需求,将AR-15进行了针对性改进,比如通过改良导气装置,使得步枪出水就能立刻射击。
具体的这款步枪改装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旅级单位,居然能独立向外国公司定制一款自己的武器,然后再给本单位配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装备采购权限。
同时,尽管USSCOM已经定制了SCAR作为特种部队的定制武器,三角洲依然选择使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武器。
图片

五、历史教训

从1972年慕尼黑事件后,各国开始组建专业的反恐部队。

然而起初各国反恐特种部队对所需技能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很多都是照搬传统特种部队或侦察部队的大纲展开训练。

1977年GSG9处置摩加迪沙劫机事件后,全世界都开始扪心自问,他们的部队是否具备同样的能力。

图片

卡特政府当年质问五角大楼,美国是否存在执行此类任务的部队(指反劫机)。

答复自然是没有。但是查理·贝克维斯(三角洲创始人)期望组建的那个单位可能有这个潜力。

在《三角洲的崛起》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

“西德的一支叫作第九国境守备队的反恐部队迅速攻占了那架飞机,制服恐怖分子,解救了乘客。此事在五角大楼掀起了轩然大波。我知道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会议室里正在开会。很多人在走道里行色匆匆地来来去去。

我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这时汤姆·欧文跑了进来,他在斯尼彭斯手下工作。

‘你知道GSG-9的情况吗?很多人都在问。’关于SAS,我是知道一些的、但是关于西德的反恐部队,我却知之甚少。我认为它应该是一支警察部队,不是个军事单位。汤姆又问: ‘你知道闪光弹是什么吗?’

‘当然。’

‘嚯!太好了,因为他们问到了闪光弹,我说,如果这座楼里有人知道,那只能是查理·贝克卫斯。他想见你。’会谈结束后,迈耶将军显得情绪高涨,兴高采烈。现在,我们不仅得到了陆军参谋长的祝福,还争取到了参谋长的积极参与。”

1980年“鹰爪行动”(营救伊朗人质)的失败暴露了多军种协调混乱的缺陷,促使美军成立JSOC并强化特种部队建设。

尤其是专门建立了160特种航空团,因为常年在一起行动,基本算是三角洲和海豹六队的独立运输力量。

关于空运力量的建设,我们在后面会更深入的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