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悠悠秋千 荡越古今

徐文跃

图片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

清明节亦有“秋千节”之称。在古代,荡秋千作为一项清明期间的户外活动,独得大众尤其是女子的青睐。

秋千之戏由来已久,相传与汉武帝为祈“千秋之寿”有关。唐宋以来,荡秋千逐渐从宫廷遍及民间,甚至出现了将秋千与跳水相结合的运动——“水秋千”。元明清时期,荡秋千更成为清明的应景游戏,明代小说描写女子荡秋千“犹若飞仙相似”。秋千架上翻飞的倩影,架下嬉闹的欢声笑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得不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自然,这一动人景致,也曾拨动古人的心弦,引出佳话、成就良缘。

犹如架上的倩影,春天也不能常驻,那么将其画下如何?

“秋千仕女”是明清画作中常见的题材。明代仇英的《四季仕女图》《清明上河图》中均绘有女子在庭院内荡秋千的场景,秋千架多用朱笔绘就,甚是醒目。清宫旧藏的许多院画,也对这一题材有所表现。《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三月赏桃”,左上庭院内就有一名女子正在荡秋千,架下一群女子围观,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类似场景,还见于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焦秉贞的《仕女图》册等。此外,清代还有一种西洋秋千,多用于举办盛大活动时表演助兴。《万树园赐宴图》轴上,画面两侧所设的两架装置即西洋秋千。其形似云梯,每架上又有8架翻梯。表演时,多人攀爬上梯,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高低回环,上下旋转。对高度、速度、技巧的追求,使荡秋千不仅是轻盈的娱乐,更成为勇者的竞技。

画于绢纸,还看不够,那怎么办?不妨将其穿在身上。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洒线绣秋千仕女图经皮一件,用戳纱之法满地绣出菱格纹,再以诸色绒线绣出主要纹样——两架秋千上各立一红衣女子,架下各有一侍女推送秋千。明末,宫中流行身着有应景纹样的服饰,清明对应的纹样即“秋千仕女”,这件经皮应是由应景补子改做而成。与之装饰题材类似的还有明定陵出土的刺绣秋千仕女纹膝袜等。将节气习俗化为服饰纹样使其融入生活,不仅增添了节令气氛,也折射出古人对顺应节律、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如今,秋千或作为公园设施,或化身艺术装置,或出现在竞技赛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带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在空中飞扬。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6日 08 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