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已经达到可实用的精度,成为便捷的身份认证工具,广泛应用在高铁安检、小区入户、银行取款,手机转账等各个场景。然而,人脸识别也存在很高的风险,需要提高警惕。
首先,人脸直接暴露在外,极易取得,仿冒风险很高。虽然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可以降低这一风险(如通过眨眼、转头等动作进行活体检测或与手机验证码结合进行多重校验),但是因为目标样本获取容易,识别系统很容易被仿冒攻击。
第二,人脸可能是最重要的个人信息之一,如果发生大规模泄露事故,可能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例如,犯罪分子拿到受害人的人脸照片后,可以方便跟踪,甚至合成各种虚假视频,进行诈骗或勒索。
第三,人脸识别系统被不当利用或被黑客攻击,可能泄露个人行踪,暴露个人隐私。最近,源自美国纽约的“抵制扫描(Ban the Scan)”行动形成声势浩大的反人脸识别浪潮[1]。该行动的网站声称,人脸识别技术正在被用来跟踪和记录每个公民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同时,人脸识别还有可能对有色人种产生更高的误识别率,间接导致了种族歧视。
图1:“抵制扫描”行动认为无所不在的摄像头侵犯了公民权利。
事实上,不论哪种物生认证技术,仿冒、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都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只不过人脸信息太过直接,因此更加敏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世界各国都在对人脸识别的使用进行规范,确保人脸信息在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研究低隐私的身份认证方案,如声纹识别、指静脉识别等。不论如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必须交由公共权力机关来统一管理。可以想见,未来对影像的采集会更加严格,在便利店里随意架设摄像头的日子可能要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文献:
[1]https://banthescan.amnesty.org/
By:清华大学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