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个事故,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在乎那三个年轻的生命。在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没有底线的恶意,针对逝者和家属的无差别的攻击。
我理解米粉们的立场,也认可对于事故的基本判断,但是我强烈反对这种饭圈文化在车圈的泛滥,我也强烈地反感这种泯灭人性的恶劣行为。
针对小米SU7这件事,我们抛开事故本身,我们需要冷静地面对,那些我们曾经选择性忽略的问题,整个汽车行业是否对于产品价值的认定发生了严重偏离。
首先,需要承认一个客观现实,小米对于此次事故的公关处理已经实足够好了!他们的反应是教科书级的,没有拖延也没有隐瞒,公布了官方允许范围内的所有细节,雷布斯亲自下场发声,这与那些故意拖延和躲避的车企相比,表现令人赞叹。
就像特某拉,几年过去了,在官方机构要求他们提供完整数据的情况下,依然不提供,还在以各种办法拖延。我们客观地说,小米做得挺到位!但是,小米这几年是流量的担当,所以他们就要承担流量带来的责任,舆情来得汹涌也非常正常。
其次,最令人感到失望的事,流量的饭圈化越来越明显。跟特某拉刹车问题发生后非常类似的操作汹涌而来,没有底线地攻击维权者和逝者,用八卦来转移视线,把恶意猜测作为事实来传播。逝者家属每次发声或者每个在社交媒体上的动作都被恶意解读。如果单纯是粉丝维护品牌立场的话,那我们多少还能理解一点,但如果是有组织或者利用AI手段来规模化攻击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站在中国工业发展的立场上,我选择相信小米不会这么做。
第三,最遗憾的事儿是,流量让现在一些车企迷失了自我。像小米等互联网造车企业,其实本质上跟其他大部分传统车企一样,最完善最全面的功能配置,肯定搭载在他们高配满配的车型上,符合当下主流商业逻辑。但是,这里必须说清楚一点,车跟手机不一样,手机配置不足,要么卡顿要么发热使用不流畅,车要是出问题那就会要命。就像某些车企宣布有多少个气囊,有多少个雷达感知硬件,智驾水平有多高,可最后拿配置表一看,只有高配和顶配车型才有。但宣传的时候,大家必然用高配和顶配的体验来作为营销噱头。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个强制规定,要求所有车企把安全配置必须标配,不论低配还是高配车型,都搭载一样的安全配置,不论是气囊还是感知硬件还是辅助策略。目前,只有沃尔沃、特某拉和蔚来采用了这样的配置方案。
第四,最可怕的事儿是,流量让消费者失去了理性判断。有多少消费者是奔着高配和顶配的体验来买车的,又有多少人觉得中低配车型就有高配顶配的功能,尤其那三个年轻的学生,他们对于车辆的认知又有多少?还有人为了方便,用配重装置来欺骗方向盘感知器,然后双手脱离方向盘,任由智驾自己开车,关键是电商平台居然肆无忌惮地销售这些东西。这才出现了全家在车里睡觉,让智驾自己开始的画面经常在互联网流传,这是智驾还是智障啊!我真的替他们担心,但这全怪消费者吗?
第五,竞争确实开始有点扭曲了。原来感觉自己有品味的大家就拼拼讲故事,现在大家开始拼认知作战,拼情绪价值,谁先发布新技术,谁先把用户需求研究通透,谁才能占领消费者心智,谁才能占据主动。所以,吹牛皮大赛屡见不鲜,很多不成熟的技术成为产品的核心卖点。
有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大家无感或者不愿意承认,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用户都是小白鼠,什么脑机接口、什么AI,什么智能化,只有不断地体验和反馈,才能提升产品的体验。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时代,产品验证周期缩短,迭代速度比过去快了1.5倍还多。所有智驾方案都是大数据学习来迭代的,也许更多的意外发生才会优化数据学习的逻辑,计算机模拟不能够完全替代人的体验。最近流传的大众测试智驾如何应对双手脱离方向盘的策略,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开发逻辑,但是这很难吗?我觉得当下所有车企都能够做到,不过目前好像只有为数不多的车企采用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最后,大家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造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对生命的尊重。真的恳请各位行业大咖们,在设计生产和营销的时候,请把卑微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要让悲剧一个接一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