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的本质是对抗和霸凌​

图片

作者简介   周鑫宇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美国政府把关税视作最重要对外经济政策,发布《互惠贸易和关税备忘录》,宣扬长期贸易逆差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造成威胁,使美国“依赖其他国家来满足关键安全需求”,还把“对等关税”包装成一项“公平互惠计划”,宣称可以纠正国际贸易“不平衡”,解决财政赤字危机。然而其本质即是对抗和酷政
“对等”听起来像是弱者的呼声,但实际上美国是世所公认的超级大国。公平互惠是全球经贸治理中的核心目标,一般由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来维护和裁决。现在由超级大国单边裁定“不公”、实施“对等”,必然给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威胁,其结果不是对等,而是对抗。
在美国关税战的阴霾笼罩下,全球经济领域已经陷入地缘政治对抗的紧张关系中。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政府的多轮新增关税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反对和反制。而“对等关税”仅仅依据贸易逆差简单推算,面向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必将掀起更大范围的反抗。
按照“对等关税”宣称的“不区分敌友”的原则,美国的盟友和贸易伙伴在新一轮对抗中都不得幸免。欧盟已经多次表明对美国关税的反抗态度。加拿大总理卡尼表示加拿大正面临“黑暗的日子”。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无论是对美征收反制性关税,还是留在谈判桌上争取推迟、豁免、交易,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焦虑和抗拒都在上升为当前外交关系中的主题。让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感到焦虑和抗拒,在经济上做出妥协和退让,这种“谈判技巧”没有什么可夸赞的。这也不是谈判,而是胁迫,依靠的是超级大国的政治强力。关税的武器化,就是经济关系的地缘政治化,把21世纪的历史拉回19世纪。这中间没有“伟大”,只有倒退。
关税不仅仅是国家间关系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间关系问题。后者是一切税收政策在政治上的本质。美国海关征收关税的对象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直接增加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些成本会在进行贸易的美国企业和外国企业身上分担,然后也会在美国消费者、外国制造业工人和从业者身上分担,最终会到当代世界复杂产业链和经济系统中涉及到的每个企业和个人身上去分担。
美国政府利用了关税问题上的行政特权,任意增收和“豁免”大额税款,表面上的口号是“美国优先”,关税收入进了政府口袋、再用之于美国。这套说辞背后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公平性问题,负担税收成本的利益相关方被迫承担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却未必获得政府财政提供的相应收益,这种安排没有经过民主机制中充分的利益表达,民众的利益分配就“被决定了”,实际上是民主危机和对自由财产权的践踏。关税也是税,重税是民众的重担,不可借形式上合规和程序上的“合法”而恣意妄为。历史上的横征暴敛,哪次又不是以“合法”的手段、并常常以国家和公共利益之名呢?
第二是有效性问题。且不论美方征税是否具备真正的合法性,也不论税款的使用是否透明和合理,加征关税真的能增加美国政府的收入吗?研究表明,一旦一个国家的关税政策孤立于国际贸易体系,最终会出现边际收益下降、成本自担的结果。根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8年美国对华贸易战后关税收入一度激增,但随后在2022年达到顶峰并急剧下降。要想维持关税收入增加,就必须不断加码。横征暴敛必然伤害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潜力。日前,全球资本市场股价走低,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上升。这并不是一时之间的阵痛或者小麻烦,而是在理论上不可持续的死胡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美国的关税战正在让其自陷于两大矛盾之中。一个矛盾是美国同世界各国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摩擦和对抗,这种关系的本质不会因为某些局部的妥协、退让和转移而发生本质改变。另一个矛盾是美国政府对商业和民众的税收剥削和权利剥夺。这一矛盾更具社会性和根本性。美国单边发起、各个国家被迫反制,全球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在政治夹缝中谋求生存空间,民众的经济痛苦在持续积累。这不只是国家间的关系,而是政治和商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要洞察世界政治的潮流和本质,既要在外交层面维护自身权益,对美展开有力博弈,又要保持战略定力,绝不随美起舞,坚定站在历史和人民的一边。中国政府近日采取的反制措施,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智慧,表明中国继续坚定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让中国成为世界政治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全球经济风高浪急时的避风港。
图片
撰文:周鑫宇
编辑:王金臣
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