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53

评论

135

13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日本黑道崩塌:老派暴力团没落,“应召黑帮”肆虐街头

2024年10月15日深夜,横浜市青叶区一栋安静的独栋住宅内,75岁的后藤宽治独自入睡。他或许从未想过,这会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夜。凌晨时分,几名蒙面男子砸碎窗户闯入,手持铁锤和绳索,将他从床上拖下。他的双手双脚被胶带捆绑,身体遭到无情殴打,最终因全身多处骨折和失血过多而死去。劫匪洗劫了家中50万日元的财物后迅速逃离,留下了一片狼藉。

这起残忍的案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近年来频发的匿名・流動型犯罪グループ(Tokumei Ryūdō-gata Hanzai Gurūpu,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简称トクリュウ,Tokuryū)犯罪浪潮中的一环。

曾经,日本的黑社会由暴力団(Bōryokudan,暴力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ヤクザ(Yakuza,雅库扎),牢牢掌控。他们的身影遍布地下赌场、毒品交易和地皮争夺,戴着墨镜和刺青,以“极道”的姿态游走于黑白之间。

然而,如今的日本,暴力团的光环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如幽灵般难以捉摸的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这些“应召黑帮”通过互联网招募普通人,悄然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威胁着日本的治安。

暴力团的没落:从巅峰到边缘

在神户市一间破旧的小酒馆里,65岁的前暴力团成员田中健一(化名)点燃了一支烟。他的左手小指只剩半截,那是年轻时为帮派指詰め(Yubizume,断指谢罪)的见证。“我那时候梦想成为高級組員(Kōkyū Kumīn,高级组员),开着豪车,身边美女环绕,”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他苦笑着说,“但现在呢?连银行账户都开不了,连澡堂都不让我进。”田中的经历是暴力团没落的缩影。

图片

曾经,他所属的山口組(Yamaguchi-gumi)是日本最大的黑帮组织,成员遍布全国,势力无人能敌。可如今,他只能靠打零工度日,连年轻时引以为傲的刺青都成了负担。

暴力团的衰落并非一夜之间。根据日本警察厅2023年的《組織犯罪形势》报告,截至2023年末,全国暴力团成员及准成员仅剩20400人,较2022年减少2000人,连续19年下降,创历史新低。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成员平均年龄高达54.2岁,三分之一超过50岁。这种老龄化趋势表明,暴力团正在失去新鲜血液,年轻人不再向往“极道”生活。

暴力团的没落源于日本政府长达30年的“圈养计划”。1991年,日本颁布了《暴力団対策法》(Bōryokudan Taisaku-hō,暴力团对策法),将包括山口組在内的22个组织定性为暴力团,并施加严苛限制。法律规定,暴力团成员不得开设银行账户、申请信用卡、购买手机卡,甚至连租房或进入公共澡堂都被禁止。这些措施将暴力团成员从社会中隔离出来,切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

与此同时,地方居民和企业通过诉讼驱逐暴力团。例如,2022年福冈市通过法院禁制令关闭了神戸山口組的一处事務所(Jimusho,事务所),迫使其退出社区。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加速了暴力团的衰退。过去,加入暴力团被视为一种浪漫的“極道”(Kyokudō,极道)生活,年轻人憧憬成为帮派大哥,享受权力与财富。然而,如今的年轻人更追求自由和个人价值,不愿被暴力团的严苛纪律和断指谢罪等传统束缚。正如田中健一在《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采访中所说:“现在的年轻人讨厌被组织束缚,他们不再梦想成为帮派大哥。”

在这种背景下,暴力团的影响力被边缘化。然而,犯罪并未因此消失,反而以更隐秘、灵活的形式重生——这就是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崛起。

从暗黑兼职到犯罪帝国

22岁的宝田真月是个典型的御宅族(Otaku),平时喜欢窝在东京郊区的出租屋里打游戏。2024年,他因欠下几十万日元的税款而焦虑不已。为了还债,他在X上刷到了一个“white case”的兼职广告,承诺“高額報酬”(Kōgaku Hōshū,高额报酬)。他联系了发帖人,通过匿名通讯软件Signal与对方沟通。起初,他以为只是简单的“运货”工作,但当他按照指示前往横浜市青叶区与其他两名陌生人会合时,才发现任务是入室抢劫。面对75岁老人的反抗,宝田和同伙失手将其殴打致死。事后,他只分到几千块人民币,却因杀人罪被捕,人生彻底毁于一旦。

图片

宝田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通过闇バイト(Yami Baito,暗黑兼职)招募普通人犯罪的缩影。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由“匿名”(Tokumei)和“流動”(Ryūdō)两个词组合而成,精准概括了其特点:成员身份模糊、组织结构松散、活动范围灵活多变。不同于暴力团的层级分明和固定据点,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通过互联网和匿名通讯工具(如Signal、Telegram)运作,打破了传统犯罪组织的界限。

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运作模式类似“平台经济”,核心在于暗黑兼职。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或求人网站(如Indeed、Engage)发布广告,以“高额报酬”、“即日払い”(Sokujitsu Barai,即日支付)等诱人字眼吸引应聘者。任务可能是特殊诈骗、抢劫、盗窃甚至杀人。一旦有人应聘,集团会要求提供驾驶证、住址、家人信息等个人资料,用以威胁控制。例如,“我知道你家地址,敢跑就杀你全家”。这种手法让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组织结构分为三层:

黒幕(Kurokaku,黑幕):幕后主使,几乎从不露面,身份难以追查。据推测,许多黑幕是被暴力团破門(Hamon,逐出)的武闘派成员。

指示役(Shijiyaku,指示者):负责具体指挥,常藏身海外(如菲律宾、泰国),通过匿名アプリ向実行犯(Jikkōhan,执行者)下达指令。著名的“ルフィ”(Luffy)便是这一角色。

执行者:最低层的执行者,往往是临时招募的普通人,包括学生、上班族甚至中学生。他们被视为“使い捨て”(Tsukaisute,用后即弃)的工具。

这种松散结构让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在警方打击下极具生存能力。即使执行者被捕,他们往往不知道指示者是谁,更不用说黑幕。例如,2024年8月以来首都圏发生的広域強盗(Kōiki Gōtō,广域抢劫)事件中,40名执行者被捕,但指示者仍逍遥法外。

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犯罪范围极广,几乎涵盖所有能带来利益的非法活动。根据警察厅数据,从2021年至2024年2月,被捕的相关人员超1万人。

2023年,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催生了SNS型投資詐欺(SNS-gata Tōshi Sagi,SNS型投资诈骗)和ロマンス詐欺(Romansu Sagi,浪漫诈骗),受害者多为40至60岁的中年人,总损失高达455.2亿日元,超过传统特殊诈骗的441.2亿日元。

黑帮的转型与失序

2023年1月,狛江市一名90岁老妇被入室抢劫的执行者用绳索捆绑并殴打致死。这起案件震惊日本,随后警方顺藤摸瓜,锁定了藏身菲律宾的指示者渡辺優樹,外号“ルフィ”。他曾是暴力团成员,因被逐出后转入地下,通过Telegram遥控指挥日本的連続強盗(Renzoku Gōtō,连环抢劫)。最终,他被引渡回日本受审,但真正的黑幕依然逍遥法外。

图片

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崛起是暴力团没落后地下犯罪生态剧变的结果。许多专家认为,黑幕与暴力团密不可分。暴力团在《暴力団対策法》压制下,不少成员退出或转入地下,利用手头资源通过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模式继续作恶。与此同时,这种模式打破了暴力团与普通民众的传统界限。暴力团历来定位为“必要之悪”(Hitsuyō na Aku,必要之恶),避免直接危害普通人。例如,2011年311大地震后,稻川会连夜向灾区运送50吨物资,低调行事以免引发反感。

然而,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默契。借助网络平台和匿名通讯工具,黑帮将杀人、抢劫等犯罪包装成暗黑兼职,普通人轻易就能涉足“暗黑里世界”。从暴力团到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时代变了,黑帮的转型带来了地下世界的失序。

匿名流动型犯罪集团的横行让日本社会面临新的挑战。2024年,警察厅成立500人联合调查小组,试图挖出黑幕,但成效有限。普通民众的不安感与日俱增,尤其是高龄独居者成为主要目标。如何应对这一“应召黑帮”浪潮,成为日本亟待解决的难题。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