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第二天,特朗普挥起关税大棒,无差别砸向全球。
当地时间2日,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60个“最恶劣违规者”(包括中国和欧盟)加征个性化高额“对等关税”,声称仅征收对方对美关税的一半。
其中,对华“对等关税”税率高达34%,叠加此前的20%关税,总计高达54%。我方随即表示坚决反对,并采取反制措施。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全球市场立刻陷入震荡。亚太和欧洲股市应声下跌,美国股市遭遇2020年以来最大单日抛售,原油、加密货币同步跳水。各国政府也强烈反对:欧盟誓言“强有力反制”,加拿大、澳大利亚明确表示将采取报复措施,法国指责特朗普“妄图成为世界之主”,北欧国家则批评其背弃自由贸易。
2025年4月2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白宫玫瑰园就关税问题发表讲话时,手拿一份“对外贸易壁垒”文件。
什么是“对等关税”?真的“对等”吗?
“对等关税”,表面上是“你对我征多少,我就对你征多少”,实质上是美国单方面霸凌。声称“对等”,实则既无视各国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也全然不提美国在服务贸易上的巨大顺差,只是机械式的“对等”征税。更可笑的是,美方虽未明确税率依据,但普遍推测其计算方式为:(美对A国贸易逆差/美自A国进口总额)×0.5。这完全忽略对方国家关税,且专门针对对美顺差国家。
评级机构惠誉警告,此轮关税将使美国税率飙升至1910年以来最高水平,从去年的2.5%暴涨至22%(Evercore ISI估达29%)。这甚至超过了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造成20%的历史峰值——该法案引发了全球贸易战并加剧大萧条。
归根结底,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并非真正的对等,而是打着“公平”旗号的单边主义工具,是经济霸权的又一次升级,正在加速全球贸易战的恶化。
此次征税为何豁免药品、半导体、能源矿产和黄金?
特朗普政府此次对部分商品“网开一面”,背后是多重利益平衡。钢铝、汽车及零配件因已有25%关税,继续加征恐伤及本土制造业,也延续了特朗普对金属产业的长期保护。药品豁免是制药巨头游说的胜利,但特朗普已强调未来或施加税收压力以促产业回流。半导体虽暂缓征税,但特朗普明确表态“未来必收”。
能源矿产和黄金的豁免更具战略考量:前者旨在控制国内通胀(避免能源涨价推高民生成本),后者因贵金属的金融属性未被卷入贸易战。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墨西哥符合《美墨加协议》的商品虽享0关税,但“不符合条款”者需缴纳25%的“芬太尼关税”(指美国对从墨西哥、中国等国家进口的芬太尼及其相关化学品征收的关税,旨在打击非法芬太尼的流入,并遏制其在美国的滥用和相关死亡事件),且如果芬太尼关税取消,则需缴纳12%关税,暴露出美国以关税捆绑盟友、强推非贸易议题的意图。
细看此轮一网打尽的关税政策,特朗普对东南亚国家“下重手”,实为截断中国产能外迁路径:既想打击“中国+1”供应链转移战略,又想逼迫东南亚国家选边站。越南(46%)、柬埔寨(49%)、泰国(36%)等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税率高企,毫无优势,直接针对“借道东南亚、规避关税”的供应链策略。高关税不仅迫使电子、纺织等产业放弃迂回出口,削弱东南亚制造优势,还迫使跨国企业在中美间“二选一”,试图用经济施压迫使产业链回流北美。
与“对等关税”同日宣布的,还有针对中国电商的精准绞杀。5月2日起,中港800美元以下包裹不再免税,取而代之的是货值30%或每件25美元(6月后升至50美元)的关税。以Temu(拼多多海外版)为例,其单品均价仅10-20美元,25美元/件的固定关税直接抹平价格优势,封堵了Shein、Temu等电商的“低价倾销”策略。
这一变化标志着美国对华贸易战从“高端产业遏制”转向“全链条封锁”:大宗商品关税打击供应链,小额包裹税封堵终端零售。意在瓦解中国“世界工厂”的结构性优势,重构以美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
美国为何甘愿“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借关税美化短期经济数据,却难以根治深层结构失衡。美国经济长期受困于贸易逆差、制造业外流与高债务压力,白宫将其归咎于“他国不公平贸易”,试图通过关税短期提振就业、改善债务数据。利用“对等关税”与“公平贸易”政策,将重构全球供应链的高成本转嫁至跨国企业和其他国家,而美国本土企业则凭借税收优惠及政策扶持获得相对优势。
然而,贸易逆差根源实为美国经济内生失衡。联邦政府长期财政赤字与国民低储蓄率迫使消费依赖进口,而美元霸权下的债务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剧贸易失衡。关税手段虽能短暂修饰数据,却无法解决储蓄不足、财税体系低效等根本问题。若宏观经济结构无实质性改革,贸易逆差将持续吞噬政策红利,短期止血的表象下,病灶仍在蔓延。
建筑工人们挂起一个标语,上面写着 就业!就业!就业!
特朗普借关税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意图挽救美元霸权与地缘主导地位。表面上,美国是在“手撕”多边贸易规则,实则孤注一掷:通过单边关税威慑+双边谈判,重塑排他性的多边规则,试图挽救美元霸权颓势。
特朗普策略的第一阶段便是威慑造势:高关税推升进口成本,倒逼贸易伙伴国降息促本币升值,将通胀压力转嫁全球。第二阶段是辐轴重构:以安全承诺为诱饵、制裁威胁为鞭策,迫使盟友接受美元特权、产业转移及武器采购,重塑“美国中心”经济秩序。该战略终极目标在于分裂全球贸易版图——一是“付费安全区”, 以制造业萎缩、强制采购美制武器为代价换取“安全保护”;另一个阵营是“摇摆贸易区”, 战略靠拢中俄却仍需向美缴纳“过路费”,维系脆弱平衡。
此次“对等关税”便是布局第一步。除中国外,受冲击最大的多为发展较落后的弱势国家,如莱索托(50%)、马达加斯加(47%)、叙利亚(41%),唯一豁免的国家仅限美加墨协议成员——这几乎是公开诱导各国求和。美国甚至留出一周窗口期,让各国有机会“自救”。印度、爱尔兰、泰国已表态将与美谈判,英国更在关税宣布后庆幸,认为英国与欧盟的关税差异,是英国“幕后密谈”策略见效。
特朗普借“反全球化”叙事煽动民粹情绪,将经济困境外部化为政治资本。特朗普在竞选期间高举“让美国再次伟大”旗帜,将制造业衰退、就业流失归咎于“不公平的国际贸易”,成功地将公众不满引向外部。其宣称的“美国优先”政策以关税为核心工具,通过加征关税塑造政府“捍卫者”形象:既传递“遏制外国冲击”的行动信号,又强化“抵御全球压榨”的民粹叙事,借此转移国内矛盾,规避对经济政策失效与产业升级滞后的问责。
这一叙事精准击中受全球化冲击最深的蓝领及中西部选民痛点,使其寄望贸易保护主义重振经济。特朗普则以“恢复经济主权”迎合民粹,自诩国家利益“捍卫者”,进一步稳固基本盘。
“践踏多边贸易规则”是美国经济回春的必要一步吗?
特朗普试图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实则可能会遭到“反噬”。被美方加征关税的国家必然采取对等报复措施,而美元若维持强势货币地位,在各国反制性关税的叠加作用下,美国商品价格将进一步上升。这不仅会推高进口商品成本,加剧通胀,使得遏制物价上涨愈发困难,还将显著增加民众生活负担,削弱消费能力,最终拖累经济增长,导致GDP下滑。
从短期来看,提高关税似乎有助于制造业回流,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推动美国迈向“自给自足”。然而,特朗普忽视了市场规律与企业决策逻辑。制造业投资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建厂、生产、形成供应链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企业主纷纷观望八旬老人特朗普的政策能否持续存在。在观望的同时,进口商品价格却一路飙升,本土生产能力难以短期填补缺口,结果只能是通胀进一步加剧,经济环境更加恶化。
更深层次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治标不治本,美国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财富分配失衡。政府长期依赖债务来支撑经济增长,使国债规模已达36万亿美元。特朗普认为欧美盟友及其他国家“占了美国便宜”,试图通过关税夺回财富。然而,美国经济体系本质上是贸易与金融的平衡体——贸易上或许是逆差,但全球资本通过投资美国市场,金融上是顺差,由此实现财富循环。如果特朗普通过贸易战破坏这一循环,全球资本停止向美国金融市场注入资金,最终会将导致资本外流,削弱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中国另起炉灶,全球贸易秩序重构进行时
黎明前的夜最黑,疯狂的世界昭示着旧秩序的崩溃。正如大英帝国的衰落终结了殖民时代,美国霸权式微也代表着布雷顿森林时代的落幕。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正重新塑造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
在经济层面,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持续增强。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建立,削弱了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束缚,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化”的刻板印象,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美国试图用关税敲开谈判桌、重塑“美元为王”的旧秩序,中国却正通过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平台,扩大“去美元”朋友圈。到2023年,145个国家对华贸易额已超美国。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短期或能换取让步,长期却在毒化全球贸易生态。当美国用关税逼迫二选一时,中国正以供应链弹性和多元结算体系,为更多国家提供“不断链”替代方案。这场博弈中,中国并非被动应对者,而是正蜕变为全球贸易新秩序中的核心定义者。危机之中,机会已现。
(本文作者:都艺、李林书)
本系列旨在第一时间带您直击全球贸易战风云,往期相关作品回顾:
曾带头抛弃俄罗斯的西方企业后悔了,可是中国供应链没给它们机会
步步紧逼——美国对华造船业又出重拳,谁能吃下全球航运这块饼?
我们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青年学人团队,关注全球治理、贸易风云、社会文化,旨在促进国际理解,让世界各地的彼此听到。欢迎腾讯新闻的读者们持续关注我们的作品!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