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会得春风意,春色都将付黄桑。4月2日,记者与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养护科同事,去南京路与联通路路口巡看绿植特色修剪。路过南京路时,被路两旁盛开的花惊艳到了,犹如一串串重重叠叠的珍珠,红得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尤其贴梗海棠,红花娇艳如火,犹如美人脸上的胭脂,红润而浓艳,是谁为它们抹上的呢?
清园
春季清园是园林养护的“第一场战役”,把握好时机、对症施策,方能在春暖花开时收获满园生机。“只有先清好园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春季养护工作。华光路两旁的樱花这么漂亮,离不开我们2月上旬开始的清园行动。”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养护科科长常春告诉记者,为确保全年园林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自2月上旬,遵循“早、准、稳”原则,开始2025年“春季清园”专项行动。
“早是指萌芽前行动;准是指结合物候观察,避免错过清园黄金期;稳是指避开极端天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操作,避免雨水冲刷或低温影响药剂效果”常春介绍说,主要是通过人工与机械化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彻底清理园区内的落叶、杂草、杂树等,确保园区整洁干净;清除越冬虫卵,防止土壤板结和盐分渗透;局部地段进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普喷石硫合剂,既能杀菌又能杀虫、杀螨,预防病虫害在春季的发生和传播。截至目前,完成清园面积187.49万平方米,普喷石硫合剂100.20万平方米。
防治
“虫害防控,越早越好。春暖花开,是绿植生长的时期,也是各类害虫高发、盛发期,若防治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还会对植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养护科副科长李天冬告诉记者,4月是防治蛀干、蚧壳虫、蚜虫等害虫的关键时期,因为初孵化的幼虫耐药力低,较好防治。
据介绍,按照淄博市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关于做好春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园林绿地养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及时开展春季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杀灭越冬虫卵及病菌,减少春季病虫害发生,1-3月份进行了人工挖虫蛹,清理落叶垃圾,修剪病虫枝,做好第一代病虫害防控工作,有效减少全年病虫害发生基数。对法桐、国槐、白蜡等7000余株行道树,缠绕环保、高效防虫胶带,有效防止害虫繁殖和传播。
修剪
在南京路、华光路等主干道,树木经过疏枝修剪,阳光透过疏朗的枝干洒落斑驳光影;连翘、金边黄杨、瓜子黄杨虽暂敛芳华,但新生枝条已蓄势待发;圆润饱满的灌木球与流线型色块相映成趣。
修剪的“取舍之道”蕴藏着植物生长的智慧。“我们修剪不是简易的减法,而是根据植物特性平衡生长需求,运用“架构优美、去劣留优、去密留疏、疏密结合”的科学修剪原则”,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养护科汲薇说到修剪娓娓道来,像乔木类,就要剪除干枯枝、病虫枝,既减少植株养分消耗,又通透了树冠,增强光合作用,提升植物长势;对花灌木就要实施“重剪塑形”,看似褪去繁华的修剪,实际上是为新枝条的萌发积攒能量,等到盛夏时节,“空中花廊”将更加绚烂夺目。截至3月底,修剪乔灌木1.84万株,绿篱30.70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植物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优化美化了树形。
赋能
园林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像人需要吃饭补充营养一样,绿植生长也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和肥料。行驶在中润大道上,看到园林工人都在忙碌着,有的为绿植浇灌水分,有的正在施肥。
灌溉和施肥看似平凡,实则是每一株绿植茁壮成长的“能量密码”。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养护科汲薇向记者介绍,为及时为绿植补充“能量”,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浇灌返青水的时间和水量。采用喷灌、滴灌和人工浇灌相结合的方式,以“细洒慢浇、浇足浇透”为原则,乔灌木浇灌返青水14.13万株,绿篱、地被132.96万平方米,充分补充了水分、防止春旱,利于植物返青和生长,有效降低地温,避免倒春寒危害。同时,根据植物的营养需求,结合中耕松土和春灌,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对植物进行春季施肥,乔灌木施肥10.28万株,绿篱、地被施肥66.38万平方米,确保土壤肥力,满足植物茁壮生长的需要,促进植物提前返青,为园林绿植健壮生长和良好的景观效果奠定基础。
诗意春天的背后,是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园城市服务中心与春光赛跑的养护行动,更是张店园林人顺应自然的智慧应答。当红叶石楠红得似火,当樱花倾泻花瀑,当独杆紫荆美轮美奂,当松和柏携手相拥……这一切一切的“诗意”,终将化作张店园林春光绿意的丰盈注脚。
以春时为契机,与自然共生,张店这座城市正以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书写人与草木相知相惜的浪漫诗篇。邀请您到张店的春日中走一走,恣意地看每一朵花开,听每一棵小草的欢唱,享受春日里灿烂的暖阳,那么,所有的花开草绿就都有了春天的意义。
(新黄河客户端王跃海 通讯员许增 路蕊)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