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视剧《雁回时》以不靠官配CP撒糖的方式,凭借满屏的心眼子和对“强制梗”“替身文学”的爆锤而走红。
2.该剧探讨了爱情与病态占有欲、替身梗与深情之间的区别,以及古早言情套路的迷惑性。
3.其中,庄寒雁和傅云夕的伪娇妻文学正面示范了清醒独立的大女主不会因为爱情和婚姻而忘记自己的目标。
4.另一方面,观众对古早言情梗的讨厌,实际上是对借着强制和替身满足自己私欲,把对方当工具的行为的厌恶。
5.《雁回时》尊重观众也尊重故事,采纳了网友关于台词的建议,使得剧情更加动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难以想象,在没有CP创造CP也要磕的观剧市场,会有一部剧在不靠官配CP撒糖的情况下,凭借满屏的心眼子和对“强制梗”“替身文学”的爆锤而走红。
其他剧的男女主,接触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芳心暗许、暧昧拉扯;而《雁回时》男女主互相了解后,一个开始算计一个开始筹谋,甚至大结局前几集,两个人还在上演掐脖戏码。男女主不撒糖,观众看什么?看权谋、看女性互助、看大女主的自我救赎,以及这过程中对古早言情套路的爆锤。
强制爱背后的究竟是爱还是病态占有欲、替身梗背后究竟是深情还是只爱自己的伪善自私……古早的言情小说梗的迷惑性早已被网友翻来覆去地研究分析,但一直没有一部影视剧把这样的讨论完整搬上屏幕。
现在,《雁回时》把纸面上的讨论完整搬上屏幕,掰开揉碎,用故事人物的血泪和欢笑让大家再一次思考:爱和病态占有欲的分界到底是什么?深情和只爱自己的伪善自私又有何区别?不管它展开的方式是否完美,愿意展开讨论这一行为本身,就很可贵。
把言情小说梗骗进来杀
在言情小说故事的结尾,男女主终于在一起,然后开启了幸福的生活,但具体怎么个幸福的生活法,却没有再具体展开。真实的原因或许是,幸福的生活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所以难以展开。
骗婚、囚禁、捆绑,这不是古早言情中常见的强制爱吗。强制爱是什么?是强扭的瓜不甜,但有瓜总比没瓜强。不过前提是你是强制爱的那个人,而不是被强制爱的那一方。
《雁回时》中庄寒雁的父亲庄仕洋对母亲阮惜文一见钟情,然而,被欲念操控的情感,却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站在庄仕洋视角,所有的疯狂都是因为爱(当然,是他自以为的爱)。灭她满门,得到她,是因为爱;打伤双腿,困住她,是因为爱;下药害她,还是因为爱。毕竟在阮惜文死前,庄仕洋最关心的,就是阮惜文爱不爱他。
站在阮惜文视角,所谓的爱全是伤害。善意的一笑被误解为爱;阮家满门抄斩,自己被迫下嫁、与情投意合的宇文分开;生下的女儿被诬赖为赤脚鬼,自己被打伤双腿;好不容易放下过去,却在和宇文长安成亲当晚,一同被前夫下药。
强制爱、关键在于爱而不是强制。误把强制当重点的,记住了:在强制占主导,爱居其次的强制爱里,十个有九个是阮惜文的下场,剩下一个,是计谋得逞的阮惜文。
齐王和白月光的替身梗就更不用说了,佯装深情的外表下,是第二第三任妻子因模仿白月光妻子不到位,而遭受的无尽打骂。
庄仕洋和阮惜文的强制爱、齐王与两任妻子的替身梗,用反面案例告诉大家,刺激与危险只有一线之隔。强制爱外表下,可能是窒息感拉满的浓烈爱意,也可能是量身定制的迷人陷阱。
古早言情梗的梦幻泡泡只能以这种方式戳破吗?也不是。
庄寒雁和傅云夕的伪娇妻文学,就是把古早言情梗骗进来,做了一次正面示范。母亲去世后,孤苦无依的庄寒雁为了能有个靠山,方便收集证据替母亲伸冤,决定与傅云夕成亲,联手扳倒庄仕洋。
站在傅云夕的视角,心仪的姑娘,终于嫁给自己,只要她照顾好后宅,偶尔给自己出出主意或提提的需求,自己一定会赴汤蹈火帮她达成心愿。但是站在女主视角,成亲、傅云夕都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目的是方便自己找出证据为母亲伸冤。
当寻常方法无用时,庄寒雁试图通过行刺苗贵妃,以诛九族的方式达成目的。这一心思不仅震惊了傅云夕,也惊呆了屏幕前的观众。如果不是傅云夕对庄寒雁真心有爱,她怎么可能在算计了傅家还能毫发无伤。
傅云夕和庄寒雁的伪娇妻文学,用正面示范告诉大家,一个清醒独立的大女主不会因为爱情和婚姻而忘记自己的目标;而一个真正爱你的男子,也不会因为被你的锋芒毕露误伤,就剪去你的羽翼,将你囚禁后宅。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古早言情梗?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现在,观众也不吃古早言情那一套了,因为相似套路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多,同样的套路影视作品,编剧如果不能挖掘出故事新意,观众会立马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弃剧。
就拿替身梗来说,《甄嬛传》中的纯元和甄嬛、《来不及说我爱你》中的尹静婉和苏樱、《巴啦啦小魔仙》中的小蓝和玲珑……大到电子榨菜、小到儿童奇幻剧,全是替身文学的影子。从小就接受古早言情套路熏陶的观众,早已能把情节发展猜得八九不离十。
既然观众摸透了套路,那就颠覆套路。古早言情故事中,女主一定是善良柔弱的温柔女生,受了伤害会选择原谅,被欺也会耐心和对方讲道理,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早期的甄嬛便是这样;反套路的女主,被欺负了一定会反击,自己的东西被抢一定设法拿回,敢想敢做,爱憎分明,庄寒雁、窦昭皆是典型。
爽文女主新鲜感拉满,观众自然就没那么爱看古早言情剧了。而且关于古早言情剧中“霸总为什么放着青梅竹马的白富美女二不要”等质疑人物动机的讨论已经非常多。
之前,陈年老剧《夏家三千金》被网友翻出来,讨论“严格爱的到底是孙晓菁还是夏天美”。孙晓菁派认为,严格为孙晓菁打破原则,包容她的不堪,哪怕是个坏女人也爱,是真爱。夏天美派认为,严格对孙晓菁只是心疼和亏欠,对夏天美才是真爱,而且他们是官配。
作为一部典型的古早言情剧,《夏家三千金》想呈现给观众的多半是严格爱夏天美。这一印象在电视剧播出时也没有争议。但现在,网友把它翻出来,质疑官配的合理性。原因很简单,观众开始带着脑子看言情剧了,因为你是女主所以大家都爱你的极简设定已经不能再说服观众。
大家的观剧智商提升了,古言言情要想俘获观众,也必须在人物动机、剧情转折上给出更强的逻辑和更完整的解释,不然早晚会被抛弃。
古早言情梗遇冷,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如今女性意识觉醒,大家想看到更多女性叙事下,不再把爱情当作唯一,不靠男主的外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过上想要的生活的大女主。
过去的大女主剧,女主有危险,男主出现;女主遭遇刁难、男主出现;女主找不到关键线索,男主出现……女主最聪明的地方,就是结识了一个才智过人、有勇有谋、爱她如命的男主。
意识觉醒后的大女主剧,女主不再等待被他人解救和呵护,因为她自己就是谋略和胆识本身,围绕她而展开的母女线、友情线、爱情线成为故事的重点。
就像《雁回时》中的庄寒雁,把母亲和家人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她的胆识谋略不再为了爱情服务,而是作为实现自己愿望的重要支撑。
当我们讨厌古早言情梗时
我们讨厌的是什么
当我们说讨厌古早言情梗时,我们讨厌的,其实并不是那些已经被翻来覆去用了无数次的烂俗桥段。
替身、强制,这些桥段之所以被反复使用,是因为它会给到大家一个“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心理预期。现在男主虐女主有多惨,后期爱上女主后就会被虐得有多惨,这种单个人物前后之间的反差和两个角色之间的地位互换,会带给观众一种莫名的爽感。
反古早言情套路的影视作品,也是在制造另一种爽感。女主不再一切寄托在男主身上,而是随时准备战斗。看谁不顺眼直接怼,遭遇生存危机用聪明才智化解,这种个人命运几乎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握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爽感。
古言言情套路也好,反古早言情套路也好,都会有自己的受众。只要导演和编剧有本事处理好人物动机和剧情衔接,令观众入戏,强制、替身等类似的桥段可以尽情堆砌。
如果我们讨厌的并不是古早言情梗本身,那我们讨厌的是什么?
四郎和嬛嬛也是替身文学,作为纯元周边而被招进宫的甄嬛,虽然借着纯元的光环过了几年甜蜜日子,却在真相被戳破的那一刻,爱情幻灭,是替身文学妥妥的受害者。那四郎呢?嘴硬说自己只把甄嬛当纯元替身,甄嬛离宫后却一直放不下,后来迎甄嬛回宫时,甚至还说“莞”字不好,可惜此时的甄嬛已经寒心,两人的感情也无法再回到从前。
四郎和甄嬛的桥段确实老套,但他们之间的故事足够动人。甚至让观众对四郎这个角色都多了几分怜惜和同情,送了他一个略带宠溺的外号,大胖橘。
从人物的角度讲,我们讨厌的是借着强制和替身满足自己私欲,把对方当工具的行为。从故事逻辑讲,我们讨厌的是不深究故事本身的粗制滥造。
《雁回时》的可贵就在于,它尊重观众也尊重故事。
剧中一句台词,原句为“你做我的妻子,我做你的谋士,我让你,成为京城第一贵女”,网友建议改为“我助你成为京城第一贵女”,一个“助”字,更能体现大女主的独立担当,导演最后也采纳了建议。意见没有大小,有助于剧情的建议就值得采纳,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
这部剧选角贴脸、布景考究、故事安排也独具巧思,母女这条线上,当庄寒雁拿刀准备冲出去时,她正在轮回母亲的命运;阿芝拉住她后,她冷静下来,停下了疯狂的计划,轮回被打破。如果她没有停下,不仅她将重复母亲的命运,推世子入水的阿芝也将重复她的命运。
命运的定数与变数,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好的作品,观众会替它说话。社交媒体上网友对《雁回时》的热烈讨论,已经证明了大家对这部剧的喜爱。只有当更多用心的作品被观众通过讨论观看推到舞台中心,我们才能在聚光灯下看到更多的优质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