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清明祭扫赋予了更深层的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陆路枢纽,云南在历史上始终是国防安全的前沿阵地。从 1942 年滇西抗战中远征军将士血洒滇缅公路,到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老山精神" 的诞生,再到新时代边防战士在高黎贡山的默默坚守,云南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卫国戍边的英雄史诗。
当人们手捧鲜花走向麻栗坡烈士陵园、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时,不仅是对先烈的追思,更是对边疆精神的当代传承。这些地方,既是先烈们战斗的战场,也是后人追思的天然纪念馆。2024 年清明节期间,临沧市组织的 "云端祭英烈" 活动通过 VR 技术重现老山战役场景,让参与者在虚拟的边境战壕中感受先烈的英勇,将地理特征与现代科技结合,使边疆地理成为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这种时空环境的交融,使得云南的清明祭扫超越了普通的纪念仪式,成为边疆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群众用五色糯米饭祭奠先烈,苗族同胞以芦笙演奏《英雄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群众将洁白的哈达系在烈士墓碑上,这种多民族共祭的场景生动诠释了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
2025 年新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强调保护少数民族烈士文化,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据此在沿边行政村设立 "民族团结驿站",将烈士事迹融入传统节庆。边疆地区的祭扫更凸显军民团结,瑞丽畹町桥畔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前,每年清明都有归国华侨后代与边防官兵共同祭扫。这种跨越代际、民族的纪念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 "军民联防" 传统的延续。在 "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建设中,云南将烈士陵园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在沿边村建设 "红色文化广场",让边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接受英烈精神的熏陶,这种 "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 的发展理念,正是对先烈遗志的最好告慰。
祭扫形式的创新彰显时代进步,"互联网 + 祭扫" 平台让海外烈属通过 VR 技术 "云祭扫",麻栗坡烈士陵园的 "代亲祭扫" 服务由志愿者为无法亲临的家属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这种充满温情的服务模式被《人民日报》称为 "新时代的祭扫文明"。4月3日,由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昆明信息港承办的“点亮红色地图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正式上线。活动设置重温历史、线上献花、留言致敬等功能,让用户穿越时空,表达对英雄先烈的崇高敬意。
站在新时代的边疆大地,云南的清明祭扫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当人们在老山主峰敬献花篮,在独龙江畔缅怀先烈,在元阳梯田畔追思英雄,他们不仅是在祭奠逝去的生命,更是在书写边疆精神的新篇章。从历史战场到发展前线,从传统祭扫到数字传承,云南正以独特的边疆叙事,将英烈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王竣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