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财银社
文章 | 五七
编辑 | 石艺
2023年,一场震动中国金融界的高管震荡让中信银行成为舆论焦点。原行长、副行长等多名核心管理人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暴露出这家国有大行在内控机制、风险管理体系上的深层漏洞。
彼时市场普遍担忧高管团队的崩塌是否会引发业务停滞、资产质量恶化?这家总资产超9万亿的金融巨轮,能否在动荡后稳住航向?
时隔一年,2024年财报的发布给出了阶段性答案,报表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归母净利润685.76亿元,同比微增2.33%;不良贷款率降至1.16%,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09.43%。
从表面数字看,这家银行似乎已穿越至暗时刻,但我们仍需要穿透财务数据的表象,从资产负债表的重构、盈利模式的转型、风险抵补能力的修复三个维度,解析这家老牌银行如何艰难转身。
风暴后的资产负债表修复
2023年的高管危机,本质上是对银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当权力监督失效、决策链条扭曲时,最直接的恶果往往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回溯2023年报,中信银行当年不良贷款余额跳升9.2%,关注类贷款占比突破2.5%,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偏离度达到108%,这些信号都指向信贷审批环节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2024年的数据变化,则揭示出纠偏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资产端的关键修复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不良生成速度显著放缓,全年新增不良贷款仅16.85亿元,同比少增近30亿元,且不良率实现连续六年下降。更重要的是,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收窄至93%,意味着资产分类的真实性提升。
其次是信贷结构的主动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分别实现18%、31%的高增长,而房地产行业敞口压缩至总贷款的6.8%,较峰值下降2.3个百分点。这种"有进有退"的调整,既是对国家战略的响应,更是风险收益再平衡的理性选择。
最后是减值准备的充足性改善,209.43%的拨备覆盖率不仅创下2013年以来新高,更显著高于194.31%的行业均值,为未来风险处置储备了充足弹药。
负债端的重构同样值得关注,在行业普遍面临"资产荒"的背景下,中信银行存款总额逆势增长7.04%,其中低成本的公司活期存款占比稳定在35%,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同比下降7个基点至2.86%。
这种"量价双优"的表现,得益于两个关键动作:一是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的生态圈,通过交易银行服务沉淀供应链资金,公司存款日均余额增长超400亿元;二是通过养老金融、财富管理等场景创新,将个人客户AUM提升至4.69万亿元,带动储蓄存款黏性增强。负债成本的有效管控,使得净息差仅微降0.01个百分点至1.77%,在上市股份行中表现位居前列。
盈利引擎的艰难转身
如果说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是止血疗伤,那么盈利模式的重构则是中长期生存的关键。过去十年,中信银行的利润增长过度依赖规模驱动,2015-2020年间总资产年化增速达11.2%,但ROE却从17.3%滑落至9.8%。
2024年的财报数据,则隐约显现出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型的曙光。
利息收入的结构性变化颇具深意,尽管对公贷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31个基点至4.12%,但通过客群上移战略,大型企业贷款占比提升至58%,使得信贷成本节约0.15个百分点;零售端虽受按揭利率下行拖累,但通过消费贷、经营贷等高收益产品组合优化,非房零售贷款收益率仍维持在5.8%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市场板块的崛起,债券投资收益率逆势提升至3.15%,衍生品交易收入同比增长42%,反映出资产负债管理从简单的久期匹配向主动交易能力的进化。
非息收入的突破则是另一大亮点,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整体下滑3.96%的逆境中,托管业务逆势增长23.77%,理财子公司规模突破2万亿元,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17%。
这些数据背后是两大战略支点:一方面,依托"中信同业+"平台打通资管链条,通过"委外+代销"模式获取中间收入;另一方面,借力集团内券商、信托牌照优势,在资产证券化、REITs等创新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元孵化的数字化能力开始反哺业务,手机银行MAU突破4000万,智能投顾签约客户超300万,这些"科技+金融"的场景化输出,正在重塑银行的盈利基因。
未竟的挑战与隐忧
尽管2024年财报释放出积极信号,但风险提示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盈利质量的隐忧,净利润2.33%的增速中,有超过1/3来自拨备少提(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少计10.9亿元),若还原拨备力度,核心盈利增速实则低于1%。其次是资本消耗的压力,尽管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9.72%,但风险加权资产增速(5.8%)仍快于净利润增速,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尚未完全修复。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转型的阵痛,当前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三大板块的营收占比为4:4:2,"得中间业务者得天下"的行业趋势下,中信银行31.3%的非息收入占比仍落后招行、平安等同业。
另一个潜在风险点藏在流动性管理之中,尽管流动性覆盖率提升至218.13%,但负债端对同业融资的依赖度仍达11.3%,且年内到期的金融债规模超1200亿元。
在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负债结构的稳定性面临考验。此外,房地产风险出清尚未完成,财报中"已违约的房地产企业贷款重组率不足40%"的表述,暗示相关资产的真实风险可能尚未充分暴露。
重构与新生:价值银行的可为之路
站在2024年的时点回望,中信银行的复苏之路实质是一场公司治理、业务模式、风险文化的系统性重构。
从财务数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三条主线:
其一,治理体系的重塑初见成效。新任管理层推动的"五策合一"机制(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协同),在财报中体现为贷款行业集中度下降、客户评级上移、RAROC提升至18.6%。特别是将ESG评级嵌入信贷流程后,绿色金融资产的不良率仅0.37%,远低于全行平均水平,证明可持续金融与风险管控可以形成正向循环。
其二,战略定力的价值开始释放。"零售第一战略"虽未带来爆发式增长,但通过"养老+财富"双轮驱动,零售客户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客户流失率降至4.2%,为未来利润释放奠定基础。更关键的是"五个领先"战略的持续推进,在外汇业务市场份额提升至12.3%、跨境电商服务规模突破800亿元等数据背后,是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缓慢积淀。
其三,技术革命倒逼能力再造。当财报披露"业技融合团队已覆盖全部一级分行""AI客户经理替代率超30%"时,这不仅是成本优化的故事,更是组织形态的基因突变。分布式核心系统带来的单账户成本下降47%、智能风控系统将信贷审批周期缩短60%,这些沉默的数字,实则是传统银行向科技公司进化的胎动。
结语:穿越周期的韧性测试
中信银行的2024年财报,犹如一份承前启后的诊断书:既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也有转型阵痛的痕迹,更蕴含着涅槃重生的希望。在银行业整体面临息差收窄、风险抬升、竞争加剧的当下,这家历经风雨的老牌银行,正试图通过治理重构、战略聚焦、技术赋能的三重变革,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但真正的考验或许刚刚开始,当市场将目光投向"净利润重回增长"时,更需要关注ROE能否突破10%的生死线;当舆论热议"不良率六连降"时,我们更警惕房地产风险延期暴露的可能性;当管理层畅谈"科技赋能"时,我们需要测算百亿投入的真实ROI。
这家银行的复苏故事,最终需要回答一个本质问题,在规模扩张红利消退后,中国银行业能否找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模式?中信银行的答卷,才刚刚写下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