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2024年,我们痛别叶嘉莹、严文明、饶芃子、谌容等文化名家。他们生前以不同方式守护文化根脉,滋养俗世心灵。斯人已逝,精神长青。值此清明,谨邀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祝晓风、考古学家许宏、中山大学教授林岗、文化学者段辉连以文字遥寄追思,愿文脉永续,风骨长存。
2024年去世的部分中国文化名家
戴逸(1926年9月10日-2024年1月24日),历史学家
谌容(1935年10月25日-2024年2月4日),作家
齐邦媛(1924年-2024年3月28日),作家
马识途(1915年-2024年3月28日),作家
严文明(1932年10月-2024年4月14日),考古学家
魏明伦(1941年-2024年5月28日),剧作家
邵大箴(1934年-2024年7月25日),美术理论家
乐黛云(1931年1月31日-2024年7月27日),学者
付林(1946年1月17日-2024年10月7日),词曲作家
痖弦(1932年8月29日-2024年10月11日),诗人
聂华苓(1925年1月11日-2024年10月21日),作家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学者
饶芃子(1935年2月18日-2024年11月27日),学者
童祥苓(1935年3月5日-2024年12月2日),京剧表演艺术家
刘家昌(1943年4月13日-2024年12月2日),音乐人
琼瑶(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作家
谢芳(1935年11月1日-2024年12月19日),电影表演艺术家
没有作家架子的作家
□段辉连
1988年8月,我第一次见到作家谌容。但我和谌老师的小儿子、著名演员梁天认识还早一点,大约是在1987年年底。记得当时梁天与陈强、陈佩斯一起携新片《二子开店》来重庆北碚区举行见面会暨首映式,当时我在北碚区委宣传部工作,参与接待。那次帮助梁天找到他姥姥来参加北碚电影院的《二子开店》见面会,因此开始了与谌老师全家长达十几年的交往。
1988年8月,四川自贡举办恐龙灯展,谌老师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观摩团参观完灯展后绕道北碚,当时她母亲正住在北碚她妹妹谌德红家。8月26日上午,我接到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电话,说一个著名作家要顺道到北碚探望亲人,叫我部代为接待,我正好分管文化工作,这个活就落在我身上。
谌老师是重庆巫山人,抗战期间,她随其父迁徙到重庆市北碚区,当时她父亲是国民党最高法院的官员。她这次来北碚,一是看望住在妹妹家的母亲,二是看看阔别了40来年的北碚区歇马场。抗战时,国民党最高法院就在歇马。
接到电话后不久,谌老师的车就到了。她脱口而出:“你是小段!我听梁天说过你!”一句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她马上就跟部领导提出:这几天就让小段陪伴。
她妹妹家在嘉陵江对岸的东阳镇,谌老师说不要车,就坐船过去看妈妈。我就提着她带来的行李包,蹚河滩,登跳板,上了过江轮渡。在跳板上,谌老师看着碧绿的嘉陵江水,以及锈迹斑斑的过江轮船,感慨地说道:“和我记忆中的北碚还是一个样!”
我喜欢文学,尤喜小说和诗歌,也读过谌老师的《人到中年》,算她的粉丝。在接下来的几天活动中,谌老师话较少,眼有神,温文尔雅,端庄美丽,一看就不是平常人,但一点都没有大作家的架子。
这是谌老师离开北碚30多年的第一次重访,只是待了短短几天,还专程去看了歇马镇老家,就返回北京了。过了不久,谌老师又带大儿子梁左、二儿子梁天来北碚看母亲,他们一家都是名人,梁左是文化部研究员、相声作家、编剧,梁天与葛优、谢园同称“三丑星”,都是名人。我爱人在家做火锅招待梁左、梁天兄弟俩,麻辣烫火锅下啤酒,两个北方小子连说爽爽爽。我还带他们游览了北碚的知名风景区缙云山、北温泉等地,让他们全家感受第二故乡的美景和纯朴乡情。后来,梁天与中央电视台导演来北碚指导拍摄春节展映节目《缙云春潮》,获得重庆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展播一等奖;梁左帮助北碚区在北京大栅栏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嘉陵江风情展》,扩大了北碚的知名度。
然而世事难料。当我再见谌老师时,时光已到2001年底。当时她面容十分憔悴和疲惫,令我一时不敢相认。后来得知她家突遭变故,半年内老伴范荣康和大儿梁左先后离世,这对她身体和精神打击极大。获悉后,我请她到缙云山疗养。在此期间,我经常约北碚区文友去看望她,希望帮她走出困境。两三个月后,谌老师下山时,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梁天专程上山来接她时,也对母亲的变化感到惊喜。
这一别又是二十余年,直到去年惊闻谌老师病逝。
谌容
(1935年10月-2024年2月)
原名谌德容,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祖籍重庆市巫山县。生前为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及第六、七届名誉委员,作家、编剧。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万年青》、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短篇小说集《太子村的秘密》、中短篇小说集《错、错、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