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清明节习俗包括扫墓祭祖、插艾草招福驱邪、包润饼菜和吃清明粿等,体现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扫墓祭祖是泉州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如鲜花、食物等,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
3.除此之外,泉州人在清明节还有插艾草的习俗,寓意招福驱邪、防疫散瘟。
4.润饼菜是泉州清明节的特色美食,相传由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泉州府同安人蔡复一所创,保留古时候寒食节的食俗遗风。
5.清明节期间,泉州人会外出郊游,欣赏春天美景,放风筝,寓意放飞希望和梦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
宛如一位温婉的使者,
携着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思念……
清明,
不单单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更是泉州传统里
举足轻重的 “八节” 之一。
泉谚有云:
“清明无倒来无墓(无祖)”,
这质朴的话语,
直白地彰显出泉州人
对清明追念先人的重视程度。
每至此时,
外出者大多会专程回家过节,
即便实在脱不开身,
也定会给家里汇钱备办敬奉之物,
以此尽孝道、守礼数。
泉州清明节习俗
泉州的清明习俗,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记录着我们的历史,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也寄托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
一抔春土寄长思
泉州的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扫墓祭祖。在泉州,祭扫旧墓则叫 “行山”“巡墓” 或 “巡风水”,时间可在清明节前后十日任选一日。
在扫墓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如鲜花、各种食物等,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儿孙们按辈分叩拜、奠酒,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敬意意。扫墓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清明是日,祠庙大门敞开,各家各户精心准备丰盛的五味筵碗,在厅堂祭祖,以表对祖先的敬畏与怀念。
除了扫墓祭祖,泉州人还有插艾草的习俗。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将新鲜的艾草插在门上,以此招福驱邪、防疫散瘟。这一习俗虽然源于古老的传说,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景。
包山包海的独特美食
古代寒食习俗到了闽南,便与山海交融,有了包山包海的独特美食。
在泉州的清明习俗里,包润饼菜是一项别具特色且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润饼菜,又称嫩饼菜,相传由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泉州府同安人蔡复一所创。这道菜保留了古时候寒食节的食俗遗风。
嫩饼菜(黄玲 摄)
润饼菜,必不可少的富有韧性的饼皮,是以面糊为料擦制烘成,俗称 “润饼” 或 “擦饼”。馅料极为丰富,可依个人喜好配置,通常有炒米粉、海蛎煎、三层肉、胡萝卜丝、豆干条、荷兰豆、高丽菜丝等,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添加鱿鱼、虾仁等。这些食材可以是分碟摆满整整一桌,也可以一起杂烩拌炒。
卷润饼菜时,可搭配上花生拌糖、浒苔、甜辣酱、芜荽等物,一口咬下去,丰富的口感在舌尖上绽放,酸甜辣咸瞬间尝遍。
在泉州,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粿的习俗。清明粿是以糯米、小麦、地瓜干等碾粉,加入艾草汁制皮,包上馅料,蒸制而成,色泽翠绿,味道清香。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泉州人对先人的一种纪念。
每年清明前后,正是山区田垄边上鼠曲草快速生长的时候,在泉州安溪、德化、永春等地民间有制作鼠曲粿的习俗。不少闽南人家习惯称鼠曲粿为“糍壳粿”,是清明粿的其中一种。鼠曲粿形状可以做成印有龟印的龟粿状,亦可做成拳头大小的球形青团。
鼠曲粿(图源:安溪文旅)
人们将鼠曲草采摘后入锅熬煮,沥去涩水,经石臼捣砸,混入糯米粉揉制,色如碧玉的绿色面团即为粿皮。馅料可包入甜口的豆沙、芝麻;也可以包入咸口的馅料,常有干萝卜丝、香菇丁、肉丁、虾米、笋干等。蒸熟后的鼠曲粿,轻咬一口,喷香的馅料和糯韧的青皮一同卷入舌尖,淡淡的清甜便深入心坎。
纸鸢乘风寄新愿
清明节也是春天踏青的好时节,泉州人会趁着这个机会外出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心情。户外活动不仅能让人们身心愉悦,还能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
清明节期间,孩子们会放风筝,这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寓意着放飞希望和梦想。
在泉州,
清明以其独特的风俗,
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岁月的长河中,
不断传承,熠熠生辉。
来源:泉州晚报综合泉州史志
文字:黄婧 吴湘湘
编辑:黄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