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传统大节。
背后的冷知识是——它是由三个节日组成的。一是上巳节,主要风俗是临河洗浴和踏青,调整冬困,重新焕发朝气;二是寒食节,大臣介子推死这天禁火寒食,来表达对忠诚的哀思;三是植树节,清明之后,适合植树栽树,以及祭祀先祖时会种植松柏方便辨认的习俗。
习俗变迁造就了“三合一”的清明,当再一次迎来这个日子,我们最放不下的,还是思念。
"
昨晚,梦到了外婆。外婆一个人在烧菜,菜很多,外婆来不及,手忙脚乱。我就去帮外婆烧火,以解燃眉之急。
可怎么烧,火也旺不起来,我就用铁棍在灶洞里搅了几下,火死灰复燃,旺了点,火苗红红的,让人感觉到了希望。接着,我又加了几块木柴。柴很重,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火彻底熄灭了。我使劲挣扎着,想把火重新燃起,可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用尽了吃奶的力想烧旺火,突然惊醒了自己。
黑暗无边,南柯一梦,心中对外婆的思念之火却重新燃烧起来。
摄影 夜班工人丙
屈指算来,外婆离开我已经整整21年了。21年间,我对她的思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好像风筝,不曾脱离。
家里很穷,母亲生了四个孩子,我是老三,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没有爷爷奶奶的家庭,照顾孩子的人显得捉襟见肘。集体经济羁绊了所有的劳动力,男人、女人,父亲、母亲。于是,把小孩送到外婆家成了母亲的无奈之举。就这样,我从急急断奶开始,就来到相隔10余里路的外婆家,开启异地生活时间。由于幼小就外,在村里我没有一个发小。
摄影 楼航
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小山坞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门前坞,现在属于柯家村。坞里总共只有三户人家,三足鼎立,外婆家的三间瓦房居中。左边的一份隔壁人家与父亲家是亲戚,经介绍,母亲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与一个男人见了一面,外婆做主下草草结了婚。从此,母亲开始生儿育女的节奏,她与外婆的人生,像极了不停旋转的陀螺。
为了活命,外婆是从江苏吴江逃难到门前坞的,那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外公的第一个女人去世后,外婆开始登上家的舞台,生了六个孩子,四女二男,母亲是老大。外公之前还生了两个儿子,加起来整个家庭也就有八个小孩了,像部队的一个班,济济一堂。
外公多病早死,生活的磨难让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一肩挑,压力山大。突然间,又先后送来三个孩子,自己大女儿的小孩,外婆顿时手忙脚乱。但隔代的外婆毫无怨言,接过抚养的接力棒,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我,还有姐姐和妹妹。
岁月的年轮在转动,外婆家门前郁郁葱葱的大樟树,见证了这一切,它每天默默注视着这位早上四点不到就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忙碌的倔强女人。
摄影 夜班工人丙
摄影 方临明
文字/骆驼
编辑/余紫琦
责编/曹姣娜、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