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郝景芳:AI艺术家 pk 人类艺术家,谁赢?


写在前面

很多做技术的人,最喜欢讨论的话题就是AI什么时候全面超越人类。


最近AI写作能力、AI绘画能力、AI视频能力似乎发展得非常惊人,很多人兴奋盎然地认定:以后文学家、艺术家都要被取代啦!技术原教旨主义者更是深信:技术是指数进步,人类是线性进步,要不了多久,现在的差距就完全能赶上了。


AI真的能取代人类艺术家吗?


今天我展示一些案例,你就能明白AI和人类艺术家的区别在哪里了。


“科技为舟,远见为帆”

拾光童行计划首发优惠最后一天


案例一:AI绘画


我给AI一段文字说明,让它帮我做一个人物设计:


帮我设计一个动画人物角色:他是一位勤勉修仙的仙宫弟子,因为自己出身不好,在仙宫里备受成见和冷眼,因此较为自卑,从而更定下了坚定的志向。外表看上去有点冷酷、不近人情,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反派。他梳着修仙者的道家发型,总是穿黑衣,偏瘦。


这段文字大家会想到谁?

没错,是申公豹。


我想测试的,就是AI根据人物的文字设定做形象设计的能力。


结果AI第一次画出来的是这样:


图片


这大帅哥……好像也没毛病,处处符合文字提示词。


可是,实在不太符合一个有个性的豹妖“反派”形象啊。


于是我又把提示词说得更明确了一些,要求这个角色形象更凶一点、更傲慢一点、有点丑、倒三角脸型、颧骨突出、腰线瘦长、脸部有豹的特征。我觉得自己就差把电影里的申公豹形象附上去了。


我连续尝试了七八次,至少画出了几十张图片,全都是这样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就……无论怎么画,都是小白脸大帅哥。倒三角脸型、瘦长腰线,只是让这个帅哥的瓜子脸更尖了,小蛮腰更细了。但无论如何依然是同样的风格。最后加的“豹”的提示词,直接给帅哥头上长了两只猫耳朵,萌萌哒,真棒!


你说AI画得好不好呢?以上每幅画都画得挺好的,比绝大多数人画的好,人物又帅,画面又精致,怎么不好呢。


在美术课上90分肯定有吧。但是,如果以艺术的标准,和以下这个角色设计比一比呢?


图片


以艺术的标准,我们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评价:


01

辨识度

AI画的大帅哥们,看哪个都差不多,哪个也记不住,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是电影《哪吒》系列的申公豹,让一一眼过目不忘,风格独特,《哪吒》赢;


02

人设匹配度

AI画的大帅哥们,看不出人物自卑却又倨傲的特征,而且跟“豹”没有哪点相像,但电影《哪吒》的申公豹,从脸型到身形完全传递人物性格,《哪吒》赢;


03

情绪与灵魂

AI画的大帅哥们,对冷酷和凶的体现,就是面无表情,但《哪吒》电影的申公豹,有强烈的情绪表情在脸上,愤怒中蕴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抵抗,偏执而又坚忍,内心的熊熊烈火透过画面燃烧出来,《哪吒》胜。


可以说,在这一案例中,人类艺术家完胜AI艺术家。


图片


案例二:AI绘画


跟第一个案例类似,我又换了一个角色测试,以下是角色描述:


帮我设计一个2d动画人物角色:她是一条龙化为人身,因此额头上仍然有龙角存留。她非常美艳动人,身材火辣。她身穿一条紧身的蓝色裙子,裙子勾勒出她的身材曲线,裙子上星星点点闪光,有一点像龙鳞。她涂抹蓝色眼影,有长长的指甲,类似于龙爪。她神情魅惑,居高临下看人。


这是哪个角色?

没错是《哪吒2》电影里的西海龙王敖闰。


我自认为提示词描述得已经比较详细了。


按这个提示词,AI画出的图是这样的:


图片


我觉得可能是我的提示词有问题,没有体现出“中国古风”,因此才会画得如此香艳,于是我赶紧加上了“中国古风”“古典”这样的修饰词。


结果AI画出的是这样的:


图片


呃……你能说AI画得不对吗?哪儿都没错。美艳动人、身材火辣吗?yes。龙角和长指甲?yes。蓝色紧身裙勾勒线条?yes。神情魅惑?yes!


可是,怎么看怎么风尘,这种小家子气的性感,和敖闰姑姑大开大合的女王气场,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同样是美艳魅惑,电影《哪吒》里的敖闰姑姑,是怎么能做到高贵凌厉、气场全开、精明高傲的?所谓龙王气场,到底是怎么从画面里扑面而来的?


画面里面有灵魂。这就是艺术标准。


依然是《哪吒》电影的艺术家完胜。


图片


图片


为什么AI艺术家的人物设计,会不如人类艺术家?


主要是来源于:AI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是大数据驱动的。


其实AI艺术家把申公豹画成小白脸大帅哥,一点都不稀奇。大概是“仙宫弟子”这样的关键词,直接触发了一整个网络的网文配图数据库。


这些年的动漫影视,都是平台数据驱动制作出来的,所以无论是动画还是影视剧,都出现人物造型越来越趋同的倾向。


以下几幅图,分别出自于《斗破苍穹》《斗罗大陆》《凡人修仙传》《吞噬星空》《诛仙》动画片和一幅纯网络搜图。这应该是这些年最火的几个大IP改编动画了。你能分得清每个主角是谁吗?


图片


数据驱动的创作,会越来越趋向于逼近“均值审美”,也就是最安全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好看”的形象。而这必然导致形象的雷同。不仅仅是动漫角色,现在的影视剧,男女主角也长相装扮得越来越像,换了一个剧根本察觉不到。


趋向于均值,就失去了艺术最核心的特质:艺术家的独特表达。“与众相同”从来都不是艺术的追求。


因此,AI学习的数据越多,就越接近均值,离人类艺术家的距离越远。


那么,人类艺术家是如何进行艺术创作过程的呢?


以下创作手记,出自《哪吒2》电影的设定集(新鲜出炉,我刚拿到手,今天偏偏不卖书,馋死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家从上面的文字和画面创作手记可以看出,顶尖的艺术家,从一开始做画面设计的时候,就是带着角色的灵魂在创作。


人类艺术家做设定的时候,并没有直接逼近一个“最美”“最帅”的数据结果,而是尝试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绘制出人物各种各样不同的表情,寻找最匹配人物性格的外观。人类艺术家也不是从大数据算出的“最正确”形象出发,而是大胆探索各种造型,从各种不走寻常路的造型里,一点点摸出最后想要的独一无二的形象。


打破常规的大胆尝试+情绪饱满的灵魂阐释,这是人类艺术家的工作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认为AI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取代顶尖的人类艺术家。


AI能取代谁呢?做“行活儿”的艺术工作者。无论是网文创作者、网络动漫创作者,都有大量按套路工作的创作者。这些套路AI是很容易摸透的,也非常容易比人类创作者更掌握套路。仙宫弟子小白脸大帅哥的黑化重生疯批霸总故事,这还不是AI信手拈来的长项!


图片


上面这些内容,我前几天在哈佛大学校友会早餐会上进行过分享,当时有AI技术开发者坐在台下,兴致勃勃地问我:你说AI创作比较趋同,缺少想象力和个性化,但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随机生成的模型,让AI也做到个性化,达到人类艺术家的水平?


我当时回答:除了AI模型随机生成,还得需要受众本身的审美。如果受众本身就是大众审美,那么对AI生成的结果判断还是趋向于大众均值的。《哪吒》电影能做出来这么多有个性的形象,是因为评判是饺子导演,饺子导演有个人审美判断,设计师的个性化设计才能被很好的保留。如果饺子导演打安全牌,就会选取平庸形象。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的是,随机生成并不是艺术的个性化。


随机不等于个性。


图片


案例三:AI科幻小说创作


最近几天,我想尝试让DeepSeek帮我完成一个科幻小说的构思和创作。这是一个真实委托,来源于美国的一个项目组,科幻背景设定是一个拥有白洞的宇宙。这个项目我拖稿多日了,近期恰好试试AI辅助创作。


我让AI帮我做了故事梗概、大纲之后,列一下每个章节可能出现的科幻器物,结果可是让我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凉气:


图片


以上就是AI著名作家DeepSeek给12章故事大纲嵌入的科幻器物设定。这还只是主要器物,其他科幻器物AI是信手拈来,故事大纲的细节里还塞满了我没有拷贝过来的科幻器物,创造力爆棚。


DeepSeek写完之后,夸奖自己道:“此设计将场景的视觉奇观、人物的命运抉择与科幻器物的功能闭环紧密结合。从赌场的虚粒子霓虹到白洞边缘的逆熵植物,每个元素都在诉说宇宙级阴谋下的人性微光。”


虽然,但是……到底什么是虚粒子霓虹,什么是逆熵植物啊!怎么就每个元素都诉说着人性微光了?


以前大刘的科幻小说以密集的科幻创意而出名,别人的科幻小说只有一两个科幻点子,大刘的科幻小说有一排科幻点子,现在DeepSeek的科幻小说,有一卡车、一火车科幻点子,要多少有多少。超越大刘,吊打漫威。你就说牛不牛吧!


可是,这些科幻点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图片


这科幻点子密集得让人头疼啊!


所有这些科幻点子,都是AI随机生成的产物。


这些点子酷不酷呢?有好多听起来很酷,什么递归方程刻写笔(用血液在墙面生成时间回溯程序),什么克莱因囚牢(莫比乌斯环结构,重力方向每秒翻转千次),要是写到书里,就这些名词就能把外行人震撼到。(当然,内行人只会直呼: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曾经有一些影视剧组就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把人震晕的科幻概念设定,以后剧组可以自己召唤DS了。


问题在于:这些点子在科幻故事中,意味着什么呢?


以下就是在这些设定下,AI写的小说片段,写主人公植入一种可以功能未知的时髓虫(这个点子是AI想出来的,并且在每个版本的大纲更新中执着地保留)


霓湮的指尖划过全息屏,虫卵的基因链立体展开:"商会最新研发的神经共生体......"她忽然贴近镜头,黑曜石美甲几乎戳进陆烬瞳孔,"替我向你父亲的咖啡杯道歉,当年不该笑他杞人忧天。"


陆烬抓起医疗舱的残酒灌下,琥珀色液体混着血丝从嘴角溢出:"告诉商会那些老不死——"他擦着嘴冷笑,"等我从白洞回来,赌注就该轮到他们的项上人头了。"


全息投影突然扭曲,霓湮的裙摆化作万千毒蛇:"虫卵孵化需要Ω能量场......"她的笑声像液态金属渗进舱壁,"你猜父亲的实验室废墟里,还剩多少辐射残留?"


庞铎的机械臂弹出镇定剂:"别听这毒蜘蛛鬼扯!我先给你打阻断剂——"


"滚开!"陆烬打翻针管,玻璃碎片在掌心割出新伤口。他将命运之骰狠狠按进血肉,骰面的幽蓝光斑与虫卵共振:"疼才能记住,那老头是怎么被你们坑死的!"


这段故事里,时髓虫卵、神经共生体、Ω能量场、命运之骰……科幻点子走马灯般闪亮登场,但是这些科幻点子是做什么的?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感情是怎么回事?似乎眼花缭乱有点看不懂?写得好不好呢?好像也不错是不是?


那我们来对比一段人类优秀作者的文字。


图片


人类的优秀的科幻写作,是什么样的呢?


在鸿篇巨著《海伯利安》中,有非常丰富的各类表达。这部书中的科幻点子也很多,但不是只以新奇而出现,而是富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对生命和世界的探索。


例如开篇的第一个故事,日志中的神父讲到自己在海伯利安星球探寻到一个宗教遗址、一群奇怪的类人生物的故事。后来神父发现,这些类人生物都被一种寄生物在身体里寄居,寄生物形成十字形,宛如宗教十字架,生命死去就将其复生,达到永生。神父自己也被这种寄生物在身体里画了十字形。


以下是神父的日志:


“毫无疑问,我在停滞不前的人类社会中,发现了终极事实。毕库拉实现了人类的梦想:永生。但也为此付出了他们的人性和不朽的灵魂。


“爱德华,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我的信仰——我信仰的缺乏——搏斗,但是现在,在这几乎被遗忘的世界的可怕角落里,我被这讨厌的寄生物打倒了。我以某种方式重新发现了信仰的力量,自打我和你小时候起,我都不曾了解过此种力量。我现在懂得了信仰需要的是纯洁、盲从以及公然违抗理性。我就像宇宙那狂野无穷海洋中的小生命的保护者,而这个宇宙由无情的法则所支配,对栖息在里面的微小生命完全不放在心上。日复一日,我企图离开大裂痕。


“日复一日,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这痛苦已经切切实实成为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就像那绿豆般大小的太阳或者绿青的天空是我这世界的一部分一样。这痛苦成了我的盟友,我的守护天使,我和人性之间残存的纽带。十字形不喜欢疼痛。我也不喜欢,但是,就像十字形一样,我愿意通过它,为我自己的目的服务。并且,我会有意识地让其为我服务,而不是像深嵌在我体内那没脑子的异组织出于本能才去做。那东西只不过想方设法地以一种愚蠢的方式避免死亡。我不想死,但是我乐意接受痛苦、接受死亡,而不愿做一个不朽的无脑生命。即使现在生命变得如此廉价,我仍旧坚信生命是神圣的,并把这视作过去两千八百年来,教会思想和教义的核心要素,但灵魂更加神圣。”


图片


同样有寄生的微生物和宿主,但《海伯利安》中,我们完全能明白这个科幻设定的意义是什么:对永生的追求和反思。也完全能明白神父的痛苦是为什么:宁可要痛苦的死亡,也不想要无脑被控制的廉价的永生。


这样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字,充满痛苦、直指灵魂的文字。


这样的科幻设定也是好的科幻设定,通过具象的科幻,让我们看到抽象的概念。科幻点子不是越多越好,就像文字不是越华丽越好,很多经典科幻,都是围绕着一两个核心点子,进行深入骨髓的挖掘。


正如“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创意是放肆,创作是克制。


人类的创作,一直是用具象的词汇、声音和画面,表达抽象的概念:尊严、正义、永恒、自由、爱、痛苦、命运、责任、罪恶、心。正如你很难跟AI说明“气场”怎样画,你也很难跟AI说清楚,“尊严”怎样写。


与艺术一样,文字如果不能直指灵魂,创作就毫无意义。


这不是程序随机生成能带来的。


图片


再说回到AI的创作力。


前面说了好几个案例,都是AI不及人类创作者的地方。那么AI创作就没有用吗?


当然不是,AI创作非常有用。我称之为90分,90%。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AI创作,在大多数场合,都能达到90分,超越90%人类水平。


就像前面做的申公豹的角色设定,画得好不好呢?是不是超过了90%的人类水平呢?前面做的科幻点子设定,好不好呢?是不是能达到90分水平?都没问题。


AI的上限,不及人类顶尖艺术家创作的水平,这没关系。AI比普通人做得好就行了,就可以在很多领域里加以应用了。例如以下这个视频:


这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创办的医疗仪器公司最近做的广告视频,是他让公司里一个从未做过动画、化学专业的小伙子用AI工具8小时制作的。将一个电视剧片段改成吉卜力风格,并且植入公司医疗仪器,从画面质量、声音、流畅度而言,都是非常不错的视频了。


那这一部分,肯定是可以替代掉公司原来的视频团队或者广告公司了,以后再有AI Agent,连学化学的小伙子都不需要了,老板自己就能做出来很多视频。


在什么场合下可以用AI创作呢?就是艺术性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


医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医疗仪器,不是靠艺术性来挣钱的,因此所有视频完全可以用AI。我的公众号文章核心竞争力是文字,不靠画面,因此所有图片可以用AI。但是如果是一部动画电影,就是靠艺术性来卖票的,就仍然需要艺术家。


所以,90%的场合都可以用AI。


那普通人怎么办?


图片


如果达不到顶尖艺术家的水平,是不是一定会被AI替代掉?


也不是。你至少可以补足到AI的水平。


我们在绝大多数领域都不是专业的。比如,我画画不如AI、作曲不如AI、编程序不如AI,但如果我学会了驾驭AI工具,我就能让自己的输出达到AI水平,在大多数场合就可以用了。目前做公众号配图,我已经越来越熟练。以后我可以自己做动画视频、配乐,也可以自己做个功能简单的小程序。


未来世界里,工作可能只分为两类:你能在专业性上超过AI的工作,以及你用AI工具达到90分水平的工作。


你可以试试用各种AI工具,所有惊叹“结果真棒”的领域,都是你目前专业性已经不如AI的领域;所有叹息“这还不行啊”的领域,就是你的专业性暂时还高于AI的领域。


对你不如AI的领域,尽快去学所有AI工具,达到90分。对你专业度依然领先的领域,借助AI帮助,让你的专业水平持续进化,探索人类更高水平。


图片


推倒到教育上,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思路也就是分成两类:寻找孩子的长板方向,争取能让孩子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达到top级,成为超越AI的专家;在孩子不够擅长或者平庸的方向上,让孩子尽快学会驾驭AI工具,在90%场合下能用AI输出好结果。


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如何找到孩子的长板方向?


这对于很多父母都是有挑战的难题。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是标准化统一考试,是各项均衡、平均化的培养方式,并不支持长板发现,也很难在学校课程里觉察出饺子导演或者丹.西蒙斯(《海伯利安》作者)这样的艺术造诣。


又如何让孩子学会驾驭AI工具呢?目前在学校里,也很难获得各领域如何驾驭AI工具的方法论和实践。这个领域太新,甚至整个社会上也缺乏优质的学习体系,都靠父母自己的摸索和敏感的认知。


现在,可以到童行书院的拾光童行计划,一同前行。


我会在拾光童行计划中,不断分享我对“AI创作”的思考和方法论,也会不断推出测试AI学习课程,希望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对AI时代到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图片


我在上一篇文章《未来十年,十个小预言》里面,写了对于未来科技时代的预测,以及介绍了拾光童行计划的框架和目标,可以点击图片详细了解。


除了让父母了解科技时代发展趋势,我很想在拾光童行计划中践行的一件事就是:借助AI学习工具,发现未来的top创造力人才。我会持续分享我自己对于创作创新的方法论思考,以及借助我们持续开发的工具,帮助孩子发现长板、精进培养长板。也给孩子创造AI学习平台,提升孩子的AI驾驭水平。


未来我的心愿和梦想,就是发现和培养更多像饺子导演这样的顶尖创造力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出自包容有爱、对孩子尊重、对未来有远见的家庭。希望我们的拾光童行计划,可以成为顶尖创造力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起童行,做有远见的父母。



图片



「童行拾光计划」,重磅来袭!


图片抢早鸟价图片

早鸟价最后3小时图片 



详询可加

老师企微



星标我们科学育儿一路童行!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yull@tongxingschool.com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