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消息,当地时间2025年3月18日,德国联邦议院以超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一项财政方案草案,批准修订《基本法》。
该草案旨在为国防、基建及气候保护等关键领域长期“输血”,规定未来德国防及部分安全政策超限额支出,不计入“债务刹车”机制。
德国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认为是对整个欧洲的安全棋盘重新洗牌。
这个曾以“后现代安全共同体”自居的大陆,正上演着一场近乎魔幻的军事狂欢。
不仅是德国,还有法国,甚至是波兰,在军事上面都有动作。
那么这个用两次世界大战教训堆砌起和平主义灯塔的大陆,究竟为何在2025年春天集体“失序”?
德国:从“债务刹车”到“军事油门”,冲破历史禁忌的狂飙
曾被战后秩序严格限制的德国,如今正急切地摆脱往昔束缚。
德国当下激进的军事化发展态势,究其根源,是对“美国战略收缩”所产生的应激性举措。
特朗普政府清晰表明“欧洲防务应自行承担”后,柏林方面敏锐察觉,要想在“后美国时代”仍具影响力,就得把经济优势转变为军事力量。
然而,德国的这一抉择忽视了关键现实。
其国2024年的防预算占GDP的比重,早已远超《北约宪章》的标准线。
在历史进程中,德国“经济强大、军事弱小”的状况,实则是它融入欧洲的重要政治基础。
如今,欧洲对于“德国重新武装”的戒备,已不再是潜藏心底的忧虑,而是逐渐演变成公开的热议话题,凸显出欧洲内部对德国此举的深切不安。
法国:核威慑“扩容”背后的孤独与野心
时间回溯到2025年3月18日,马克龙政府对外宣布,将对东部的吕克瑟伊空军基地展开现代化改造工作,其目的是为后续的核武器部署提供便利。
一直以来,法国以“欧洲核独苗”的姿态自居,如今,在美国撤军的大背景下,它正尝试凭借自身的核威慑力,来弥补由此产生的安全真空。
法国此番核战略的调整,反映出欧洲安全架构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法国是欧盟之中,唯一具备“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国家。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法国始终坚持不把核威慑纳入北约框架体系。
但当下,形势出现转变,法国首次考量向德国部署核武装战机,意图构建“法德核协作圈”。
这一“以核带盟”的策略,一方面是在效仿美国的“核共享”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衡德国常规军力的快速发展。
不过,现实的技术短板给法国的这一计划泼了冷水,极大地削弱了其实施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法国的核扩张之举,与欧洲“无核化”的普遍共识相悖,凸显出内部理念的尖锐冲突。
波兰:百万枚地雷筑起“现代马奇诺”,冷战思维的荒诞复辟
据凤凰卫视报道,波兰做出退出《渥太华公约》的决定后,便火速开展杀伤性地雷的筹备工作。
波兰国防部长宣称,计划生产近100万枚地雷,企图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相邻的边境区域,打造一条坚固的防线,以此提升边境安全系数。
波兰曾在二战期间深受地雷危害,可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欧洲大陆上最大的“雷区构建者”,这一转变颇具历史讽刺意味。
波兰作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走廊”,对地面入侵的恐惧深深扎根于民族记忆中。
2022年俄乌冲突里,俄军的快速挺进,更是让波兰首都华沙坚信“传统防线至关重要”。
但在现代战争模式下,波兰这种源自20世纪的防御理念已然过时。
当下,无人机集群能够轻易跨越雷区执行精准打击,卫星遥感技术可使地下掩体无处可藏。
而且,地雷对平民存在极大的伤害风险,致使波兰在国际舆论场上陷入不利境地。
波兰的这一激进政策,实际上是中东欧国家过度“安全焦虑”的极端体现。
结语
2025年的欧洲,正上演着一场荒诞的“身份分裂剧”:经济上是高度一体化的单一市场,安全上是各自为政的武装阵营;价值观上宣扬多元包容,行动上却重拾“实力政治”的旧剧本。
德国的军费狂飙、法国的核武扩容、波兰的地雷阵,既是对现实威胁的应激反应,也是对“欧洲梦”的无奈解构。
当“通过经济合作实现永久和平”的理念遭遇地缘冲突的寒冬,当“超越民族国家”的理想败给民粹主义的回潮,欧洲正在用最古老的方式回答最现代的问题。
然而,历史终将证明:靠坦克和核弹堆砌的安全城堡,终究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崩塌。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某国的“绝对优势”,而是共同构建的“风险缓冲带”。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德国联邦议院通过巨额财政草案允许放宽“债务刹车”机制
新华网:跨大西洋防务关系加速松动
上观新闻:德国公布2024年国防预算总额,达北约规定标准
环球网:外媒:法国拟在靠近德国的空军基地部署可携带核武器的“阵风”战斗机
澎湃新闻:核观察|法国“核保护伞”获德国首肯?美国转向下“欧洲核自主”争论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