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题为《以开放自信之姿统筹“引进来”“走出去”》的专题报道,聚焦全国教育大会上代表委员对教育对外开放的建言。
文章指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连续十年增长,2024年首次突破60万人次。
这一趋势与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建设全球重要教育中心”目标相呼应。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学生来华留学人数近年来稳步攀升。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更成为中美人文交流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鉴”的鲜活注脚。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升维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引进来”为主,通过公派留学、合作办学等方式汲取西方经验;
21世纪初,“走出去”战略推动孔子学院全球布局,但文化输出仍面临“单向传播”困境。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推进和科研实力跃升,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开放格局。
转型的深层逻辑: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这一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
以清华大学为例,其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GIX),通过“沉浸式双学位”模式培养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人才,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典范。
而南方科技大学的冷冻电镜中心产出的科研成果连续三年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这种“硬实力”的提升,使得中国高校从国际学术合作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
政策层面的推动 政策层面的系统设计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通过设立“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简化签证流程等措施优化留学服务。
燕京学堂首届开学典礼迎来96名新生,涵盖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2名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来自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高校,24名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院校。
这些数据印证着中国正从“教育输入国”向“教育输出国”的跨越。
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美国学生的“东方发现”
美国学生选择来华深造的动因,早已超越语言学习或猎奇心理,转向更深层的文化认同与学术价值追寻这种转向,与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反思密切相关。
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为这种价值共鸣提供了载体。
故宫博物院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2016年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全球共享30个洞窟高清资源,访问量超1500万;故宫博物院2003年成立数字化研究所,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这些实践打破了“东方主义”的刻板认知,让美国青年在实证研究中重构对中国文明的理解。
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性 更深层次的吸引力,源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性。
在比较视野下的学术探索,正在重塑美国青年精英的认知框架。
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教育合作的破局之道
中美教育交流的深化,面临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双重考验。
美国《国防授权法案》将38所中国高校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与美国机构的科研合作;这种“技术民族主义”的抬头,为学术自由蒙上阴影。
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创新合作范式 面向未来,构建“学术共同体”需创新合作范式。
推广“旋转门”机制,鼓励学者在政府智库与高校间跨界流动;设立“中美青年学者联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气候变化、新能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研究。
这些机制化设计,有望将教育合作打造为中美关系的“减震器”。
结语
当10万美国青年跨越太平洋走进中国课堂,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求学故事,更是文明对话的新叙事。
这种双向流动,超越了“中心—边缘”的旧有格局,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碰撞中,在量子计算与水墨丹青的交融里,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教育图景正在浮现。
正如《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所言:“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既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又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
这座桥梁,或许正是破解“大国博弈”宿命论的历史性答案。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澎湃新闻:《改革风云四十年| 当年大上海的“洋插队”都是怎么出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