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宿舍”撬动“大思政”

“和校领导在宿舍聊人生、谈感触,更加随性自然,收获了不一样的经历与启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23级学生耿森在自己专属的《学生成长手册》“红色经典读书会”活动记录页郑重写下感悟。这份贯穿大学全程的手册,记录着他在“第一导师”指导下参与学生社区治理、企业实践的成长轨迹,正是该校创新“第一导师制”推动立德树人的生动缩影。

学生在哪里,育人力量就要出现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将校领导、专业教师、管理干部等全员纳入导师队伍,打造“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导师包干”育人新模式。通过“校领导面对面”“师生午餐会”“主题沙龙”等特色活动,让育人场景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空间,构建起浸润式思政教育生态。数据显示,实施该制度后,学生社区矛盾纠纷下降44.8%,入党申请率增长29.6%,宿舍优秀率提升7%。

“当每个宿舍都成为育人微单元,就找到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该校党委书记杨志成表示,这项改革通过打破部门壁垒、重构师生关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积淀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范式新经验。

让学生社区从“管理单元”升级为“教育共同体”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面临职能协同性不足的挑战。在传统模式里,宿舍主要被当作生活服务单元,在价值引领、人格培育等教育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和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界面划分明确,“三全育人”衔接机制有待完善。

通过“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导师包干”的联动设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第一导师制”整合了行政、教学、服务等各条线的育人力量:专业教师走进宿舍进行学业引导,管理干部参与活动策划,后勤人员给予生活关怀。

“第一导师制度有三大突破:一是打破身份限制,将校领导、专业教师、行政骨干等都纳入导师队伍,形成‘人人都是育人主体’的责任共同体;二是消除时空界限,借助常态化宿舍访谈、校园漫步、主题沙龙、成长档案等机制,让育人场景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空间;三是突破评价困境,开发第一导师工作小程序,建立记录师生活动感悟、追踪评估学生成长档案的闭环管理体系,让育人成效可量化、可追溯。”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这种职能重组,原本的制度性分工转化为了育人合力,跨部门壁垒变成了协同育人的资源网络,学生社区从“管理单元”升级为“教育共同体”,彰显了制度优化对挖掘育人潜能的价值。

以“三导四精”理念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

通过“破冰活动”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在多项活动中双向奔赴;及时发现学生成长困惑,用真心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到真诚与尊重;发挥艺术类专业特色,“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美怡情”“以美育德”,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境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筑牢学生思想之基……日前,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会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行。

聚焦如何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第一导师”代表们将自己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师生交流、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一一分享。

育人队伍“沉下去”,怎样才能“干得好”?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做法是,构建“思想引导、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的“三导”体系,精准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思想引导方面,导师通过‘校领导面对面’‘师生午餐会’等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交流。生活指导强调‘精准滴灌’,在学生社区设立党员活动室、心理健康工作室等,还创新了‘学生成长手册’制度,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记录学生数据,为特殊学生建立帮扶档案。生涯辅导则注重全周期发展。借助导师的行业资源和专业优势,构建‘学业—职业—事业’贯通式指导体系。”上述负责人介绍:“如现代管理学院专业导师团队与A养老集团开设‘智慧康养工作坊’,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养老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践行了‘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从“制度创新”到“文化自觉”,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

“教授学者走进宿舍与学生交流,机关干部参与学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界限’,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不少学生纷纷为学校“第一导师”制点赞。

而在更顺畅、更深度、更高效的师生互动之外,这一制度还催生了“党员先锋岗”“自治委员会”等组织,推动学生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育人新阵地和社区育人新生态形成。

“以‘红色经典读书会’为例,其‘领读—共读—展演’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贴近青年的话语表达。”上述负责人介绍:“数据显示,自开设以来学生入党申请率提高29.6%,志愿服务参与度增加100%。”

“‘第一导师制’的实践带来三点启示: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把学生社区当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试验田,推动思政工作从‘单兵突进’转变为‘体系作战’;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针对‘Z世代’学生特点,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浸润式育人场景;三是突出制度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突破释放育人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杨志成说。

据悉,该校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推进“第一导师”制落实落细,具体将加强导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完善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育人精准度;健全校社协同机制,促进社区育人资源与社会实践基地深度对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晖 通讯员 孙海亮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