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大学的夜樱美得让人心醉时,三个女孩的青春已永远凝固在燃烧的小米SU7里。一场事故撕碎了三个家庭的未来,也将小米智能驾驶系统推至舆论的暴风眼。悲剧发生后的两日,小米官方和雷军保持着沉默。技术狂奔撞上了“生命之墙”,暴露的是难以弥合的安全裂痕,更是人性的温度。
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施工改道区域,武汉某高校学生罗某、同学李某与另一所学校朋友霍某,正驾驶着一辆无激光雷达的小米SU7标准版,前往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26秒至28秒之间,车辆以97km/h与高速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车体起火,3人均死亡。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事故时间线,车辆是在碰撞前2-4秒通过NOA发出“注意障碍”的警示,女孩接管后仅1-3秒便发生碰撞。这让家属悲愤质问,谁能2秒内切换生死?即便先前进行了轻度分心报警,但从感知、判断到执行,这荒诞的几秒,是否默认了驾驶者须具备“超人反应力”?而小米汽车“端到端自动驾驶”是否营销太猛?
看看雷军早前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其曾多次强调:今天的智能驾驶是辅助驾驶,不管使用小米汽车还是其他品牌,都要注意安全驾驶,不要脱手。但就在事故发生当天,据羊城派报道,雷军在参加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时称:“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们完成了从高速NOA、城区NOA到无图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车位到车位,目前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
实际上,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在模糊……
要知道L2级辅助驾驶,要求的是驾驶员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但很多车企常常以广告话术弱化这点。华为曾用L2.9宣传车辆“无限接近L3的高阶智能驾驶”性能,暧昧术语模糊了责任的边界。当女孩深夜以116km/h开启NOA时,脑海中想起的更可能是宣传片里小米SU7自如穿梭于复杂的路况,而非用户手册中注明的“半吊子智能”。
营销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发布会上反复渲染是SU7高配版激光雷达的200米探测距离,而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会缩水至120米,却好似没有记忆点。再看宣传片里流畅的自动泊车和去年70多名标准版车主因系统BUG发生的剐蹭事故,隐患是如何埋下的?顶配车型的极限参数不能为全系背书,而“科技平权”更不能包装配置的阉割。
还有那“打不开的车门”,当电路系统在撞击中瘫痪时,机械结构是否真能成为“最后的逃生通道”?技术数据调查不是责任推诿的护城河,模糊表态只能加剧公众对电车安全设计的信任危机。如此种种,不过是安全失语的恶果。
当车企纷纷将续航里程与加速性能作为营销王牌时,安全是否正在沦为被遗忘的代价?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打造的科技乌托邦里,技术隐忧已然让位于消费爽文。可算法是否真的得到了充分检验?用户又是否被当作了算法漏洞的“人肉补丁”?智能驾驶是一场马拉松,但小米们显然在以百米冲刺的姿态狂奔,可或许我们更需要慢下来的勇气。
从技术迷雾到人性温度,事故发生后,家属控诉“车企未主动联系”,而小米坚称“等待警方安排会面”,是程序正义还是人道关怀?雷军被网友视为最懂“交朋友”的企业家,做爆品、做自媒体,低头弯腰为首批车主开门,他将个人IP与小米深度绑定,成为“流量之王”,但当面对真实的死亡时,人性温度或许也应继续守护……
智驾在建设之初,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技术浪潮和舆论泡沫。
跳脱出来看,这不是新能源车独有的问题,也不是要全归结到雷军身上的问题。科技进步终将惠及全人类,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技术和未来毋庸置疑,但技术不能野蛮生长,技术的狂飙突进不能以生命为祭品,“个案”“极低概率”“行业共性难题”更不能成为万能公关话术。
当小米市值两天蒸发超1200亿港元时,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没有安全托底的科技叙事,也终将反噬商业神话。在最极端状况下的安全冗余,才是检验技术伦理的试金石。让安全设计跑在营销话术之前,撕去“过度承诺”的糖衣,纠正责任体系的认知错位,明晰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
真正的科技向善,从不在血泊中开花,让科技学会驯服速度,让流量学会敬畏生命。
《生活帮》编辑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