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年轻小伙子晨起时突感天旋地转,伴剧烈呕吐,经120急救中心紧急送往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接诊医生经行头颅CT检查无异常。
急诊科龙华君主任医生查房时经过询问病史与神经系统体查,考虑患者为后半规管型耳石症,对其进行手法复位(Epley法),引导脱落的耳石归位,患者在手法复位时还呕吐一次,但复位后眩晕明显好转,随后配合中医耳穴压豆与穴位贴敷治疗后出院。
一、“耳朵里的石头”为何让人天旋地转?
耳石症也就是医学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内耳中碳酸钙结晶(耳石)脱落,掉入半规管内,随头位变动刺激神经末梢所致。耳石症典型症状包括:
1.短暂眩晕:每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静止后缓解;
2.位置诱发:起床、翻身、低头等动作触发;
3.伴随呕吐:严重时恶心呕吐、平衡感丧失。临床发现,3月及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与维生素D缺乏、内耳供血不足、颈椎问题及温差刺激有关。
二、耳石症如何确诊?
耳石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一系列专业的检查和试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
Dix-Hallpike试验堪称后半规管耳石症诊断的“金标准”。医生诊断后半规管耳石症,让患者坐在检查床,头向一侧倾斜 45° 后迅速躺下,保持头与床面呈 30°,医生紧盯患者眼睛,观察有无眩晕和特征性眼震。滚转试验时,患者先取仰卧位、头抬高 30°,医生辅助患者向左或向右缓慢滚动 180°,医生仔细观察患者有无眼震及眼震方向、特点。
三、中医教你预防耳石症:从生活细节入手
中医认为,耳石症的病机与肝风内动、气血不足、痰湿阻滞密切相关。长期熬夜、压力大,肝阳上亢,导致肝风上扰清窍,从而引发眩晕;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导致气血不足,内耳失养发为眩晕;颈部受凉、外感风寒,痰湿阻滞经络气血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发眩晕。
1.调和气血,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尽量23点前入睡,养肝血;避免久坐久低头,每小时活动颈部,保障颈椎气血运行通畅。
2.温阳散寒,守护颈部健康
季节交替时佩戴围巾,避免颈部受凉;晨起可做颈部导引操:缓慢左右转头、前后俯仰,各3—5次。
3.健脾补肾,强骨固耳
食用山药莲子粥健脾化湿,黑芝麻核桃糊滋补肝肾;多喝牛奶、深绿色蔬菜、豆制品,预防骨质疏松。每天上午10点前晒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吸收。
4.预防外感,固护正气
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处,如果感冒及时治疗,避免邪气侵袭内耳。可以艾灸大椎穴、足三里等穴位,能够激发全身的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四、复位后调理巩固疗效
耳石症复位后并非一劳永逸,有一定的复发几率。即使复位成功,部分患者仍会有头晕、头重脚轻等残留症状,中医可以通过整体调理帮助恢复。
1.中药内服(在专业中医医师下指导服用)
气血不足者服用八珍汤补气养血;痰湿阻滞者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肝肾阴虚者服用左归丸滋补肝肾。
2.针灸疗法
头三针(百会、风池、天柱)是治疗耳石症头晕的常用穴位,配合风池穴、天柱穴等能够疏通头部经络,改善眩晕;每次针灸20~30分钟,每周进行2—3次。
3.耳穴压豆
在耳朵上的内耳、神门、肝、肾等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能够刺激穴位,调节内耳的功能,改善头晕、耳鸣等症状。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4.穴位贴敷
用吴茱萸、川芎等药粉调成糊状,贴于涌泉穴,引火归元,平衡人体的阴阳。可以改善耳石症复位后头晕、耳鸣等残留症状。一般每晚贴敷一次,每次贴敷6—8小时,连续贴敷7—10天为一个疗程。
5.前庭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做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增强前庭功能,降低复发率。复位后注意48小时内高枕平卧(30°),避免患侧卧位;1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如跳绳、按摩颈部);若眩晕复发,及时复诊,可再次复位。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提醒:耳石是内耳中掌管平衡的“小石头”,对我们维持身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耳石症来去匆匆,通过中医调理体质、西医精准复位,多数患者可摆脱困扰。若您或家人出现与头位相关的短暂眩晕,别犹豫,尽早就诊。愿大家远离眩晕,拥抱幸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陈彬彬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