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谁该承担责任,如何规范自动驾驶?


2025年3月29日夜间,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安徽段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车内三名女大学生死亡。碰撞后车辆爆燃,车辆全部烧毁,只剩下金属框架。
4月1日午间,小米公司发布声明称,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本案中,驾驶员、小米公司、施工方,各承担什么责任?

一、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分级标准
根据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标准,自动驾驶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L0=安全辅助 
L1=部分驾驶辅助 
L2=驾驶辅助;
L3=有条件自动驾驶;
L4=高度自动驾驶;
L5=完全自动驾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3.3 驾驶自动化各等级定义 
3.3.1 0级驾驶自动化(安全辅助) 
驾驶自动化系统不能持续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车辆横向或纵向运动控制,但具备持续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部分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 
注1:0级驾驶自动化不是无驾驶自动化,0级驾驶自动化可感知环境,并提供报警、辅助或短暂介入以辅助驾驶员(如车道偏离预警、前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等安全辅助功能)。 
注2:不具备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的功能(如定速巡航、电子稳定性控制等)不在驾驶自动化考虑的范围内。 
3.3.2 1级驾驶自动化(部分驾驶辅助) 
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范围内持续地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车辆横向或纵向运动控制,且具备与所执行的横向或纵向运动控制相适应的部分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 
注:对于 1 级驾驶自动化,驾驶员和驾驶自动化系统共同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并监管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行为和执行适当的响应或操作。 

3.3.3 2级驾驶自动化(驾驶辅助) 
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范围内持续地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且具备与所执行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相适应的部分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的能力。 
注:对于2级驾驶自动化,驾驶员和驾驶自动化系统共同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并监管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行为和执行适当的响应或操作。 

3.3.4 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 
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范围内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 
注:对于3级驾驶自动化,动态驾驶任务接管用户应以适当的方式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 

3.3.5 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 
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范围内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和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 
注:对于 4 级驾驶自动化,乘客无需对驾驶自动化系统发出的接管请求进行响应,系统应具备自动达到最小风险状态的能力。 

3.3.6 5级驾驶自动化(完全自动驾驶) 
驾驶自动化系统在任何可行驶条件下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和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 
注:对于5级驾驶自动化,乘客不需驾驶自动化系统发出的接管请求进行响应,系统应具备自动达到最小风险状态的能力;并在满足商业和法规前提下,应在所有行驶环境中具备熟练传统驾驶员的能力
二、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后的责任分配主要原则
1.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属于司机一方责任的,由司机承担责任。

2.由于车辆的设计缺陷、技术故障或软件错误导致的,制造商可能需要承担责任
设计缺陷:如车辆的整体设计、传感器布局、算法逻辑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法准确识别路况、做出正确决策。例如,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合理,导致在某些角度或天气条件下无法有效感知周围环境。

技术故障:硬件设备如摄像头、雷达、芯片等出现故障,或者软件系统出现漏洞、崩溃等问题,影响自动驾驶系统的正常运行。像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曾因软件漏洞,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加速或制动。

安全标准不符:未达到国家或行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例如,在碰撞安全测试中,自动驾驶车辆的表现未达到要求,或者车辆的应急制动系统反应时间过长。如果车主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违反了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照车辆的操作说明正确使用,也可能需要承担一定责任。以下情况可能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制造商承担责任:
 
3. 误导宣传: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性能进行夸大或虚假宣传,使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过度依赖系统,导致事故发生。如宣传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但实际上该系统只是辅助驾驶功能。

三、本案责任承担

1.驾驶员责任:若调查显示驾驶员存在未及时响应接管、疲劳驾驶或接管后操作失误等情况,可能承担主责甚至全责。

2.小米若传感器故障,未及时提醒,承担产品责任。
但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间隔2秒,NOA系统是否因高精地图未同步施工改道信息导致环境感知失误,视觉感知系统是否准确识别了前方障碍物,识别后预警是否及时和清晰,若证实车辆存在相关缺陷,小米公司需承担产品责任。

3.道路施工方承担责任:若施工方未按《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设置明显绕行标志或未提前公告改道信息,可能因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一定责任,与驾驶员、小米公司按过错比例分摊赔偿。
因此,本案由司机、小米公司、施工方共同承担责任。

 四、规定车企不得宣称智能汽车误导消费者,尽快制定自动驾驶上路标准。

1.因为我们国家没有智能汽车标准,只有自动汽车标准,所以,要求所有车企立即取消所谓智能汽车的虚假宣传,不得再声称自己的汽车是智能汽车,改为按照国家标准,对消费者准确提示为自动汽车0至5级。

2.强制规定生产商、销售商书面告知义务,对于销售商故意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造成消费者损失的,生产商、销售商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1)要求销售商书面告知消费者,0-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不允许双手离开方向盘,更不允许放弃驾驶,在车上玩手机、聊天、睡觉。
(2)对于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消费者应该不允许分心,随时准备接管汽车。
(3)对于对于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 、 5级驾驶自动化(完全自动驾驶) ,也不允许手机完全放弃驾驶,不允许在驾驶室睡觉。

3.尽快修改交通法律,承认自动驾驶,并严格限制自定驾驶准入门槛。
(1)目前国内交通法律不允许司机放弃驾驶,由车辆自动驾驶。使用自动驾驶功能,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往往由司机承担,这不符合自动驾驶发展要求。
(2)修改法律,承认自动驾驶,严格限制自动驾驶。
(3)对于符合0级到5级自动驾驶的车辆,在严格标准情况下,予以上路行驶许可,要求车辆所以有自动驾驶功能车辆,明确表示0-5级的等级。
目前,国内尚没有车辆达到5级完全自动驾驶水平,对于能够达到的,允许上路。
五、典型案例与判罚
1. 2021年某品牌L2级自动驾驶事故  
   - 背景:驾驶员开启Autopilot后未及时接管,导致追尾。  
   - 结果:交警认定驾驶员负全责,车企无责(因系统未主动干预权限)。

2. 2023年深圳L4级Robotaxi事故  
   - 背景:某公司自动驾驶出租车因传感器误判撞上障碍物。  
   - 结果:车企承认系统缺陷,承担维修费用及伤者赔偿。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