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手记 | 吕庆云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写在2025清明的春风里》系列公益短片,以写给已故亲人的书信形式,讲述三段动人故事,分别为《先贤篇》《英烈篇》《故人篇》三个篇章。
吴孟超 吴佩煜夫妇塑像
《先贤篇》的主人公是家喻户晓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作为中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从医70多载,以高超医术和大爱胸怀拯救了无数病患,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系列“第一”。
吴孟超长女 吴玲
这一篇章的讲述人是吴孟超院士的长女吴玲。吴玲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年届七旬的她为人亲切和蔼,对于我们摄制组的工作非常支持,积极配合。短视频拍摄时间虽短,但通过采访和实物接触,吴孟超院士的大医情怀深深感染了我们。尤其是吴老最后的日记正文上大大的“手术一台”几个字,映射了他鞠躬尽瘁一生献给医学的坚定和执着。采访中吴玲告诉我们,在父亲去世的最初一两年里,她也是万分悲痛,难以接受,直到这两年才好了一些。所幸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十年,她一直在身边陪伴和照顾,未留遗憾。无论生命几何,亲人永远都觉得彼此的相处太过短暂。
吴孟超日记
《英烈篇》祭奠牺牲二十周年的公安战线烈士严德海。
严德海烈士塑像
2005年,身为杨浦分局治安支队巡特警大队大队长的严德海,在处置一起居民区纵火警情时,在危急关头身先士卒冲在最前,以血肉之躯制服了已经点燃汽油的纵火者,最大程度保护了周边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己却因严重烧伤而壮烈牺牲。
严慈在父亲塑像前
严德海的儿子严慈如今也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作为讲述人,父子之间的隔空书信,不仅有亲情流露,同时也是警坛后辈对前辈的致敬。严德海牺牲那年,严慈还在上初中,年少失怙,令人痛惜。当我问他,当时是否理解那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再也见不到爸爸了。这或许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于死亡最初的认知和理解吧。严慈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当警察,父亲牺牲后他接过了父亲的警号,在公安队伍中得到锻炼。现在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他:小严警官。他在丧父之痛中成长,也在英烈的感召下重新建立起人生信念。
严德海 严慈父子
《故人篇》的讲述人吴昊悼念的是他因病早逝的爱妻吴霞。
吴昊悼念爱妻吴霞
较之于英烈和先贤,普通人的故事更是让我们触摸到一段平凡而又动人的爱情。吴先生的朋友圈原本是三天可见状态,为了这次短视频资料采集,他打开了朋友圈权限,让我自行挑选合适的内容。在翻阅海量记录的过程中,我也得以看到不少他们之间相处的细节。比如在吴霞去世前几个月住院治疗期间,她曾在微信中要求老公给她送饭时“多带一点”,因为隔壁床的一位阿婆没东西吃,“可怜哦”。虽然未曾谋面,但一个美丽大方,心地善良,热爱生活的女孩在眼前逐渐清晰和立体。悲痛是因为爱,振作同样也是因为爱,带着故去亲人的爱与期待,重新扬起风帆好好生活,这应该是吴先生和诸多清明祭扫的人们共同的自我疗愈。
生命虽有终点,但精神与品格可以长存于世,爱与思念能够历久弥坚。在这场清明时节的隔空抒发中,希望我们都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去拥抱下一个绽放的夏天。
鸣谢福寿园国际集团提供拍摄支持
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
导演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