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春分后十五日,万物清洁明净,故称“清明”。此时阳气升发,气候转暖,但阴雨增多,湿气渐重,易出现“倒春寒”。中医认为清明对应肝木,肝气旺盛易克脾土,需注重疏肝健脾;同时“春与风相应”,需防风邪侵袭。
清明养生要点
1. 饮食调养:柔肝健脾,祛湿防病
宜食:青绿色蔬菜:荠菜、菠菜、香椿(疏肝理气)
- 祛湿食材:山药、薏米、赤小豆(健脾利湿)
- 时令野菜:艾草(温经散寒,可做青团)、蒲公英(清热解毒)
忌口:减少辛辣、油腻,避免肝火过旺;
- 慎食生冷,保护脾胃阳气。
2.情志调摄:戒怒忌郁,踏青疏肝
清明祭扫易引发哀思,中医认为“悲忧伤肺”建议:踏青郊游,接触自然,疏散郁气;按压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疏肝解郁。
3. 起居运动:防风保暖,适度升阳
“春捂”关键部位:颈部、腰腹、脚踝;
晨练宜选舒缓运动: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微汗即可,避免大汗耗气。
4. 防病要点
- 防过敏:清明花粉多,易引发鼻敏感,可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或用辛夷花煮水代茶饮。
- 防湿邪:阴雨天可用艾叶煮水泡脚(15分钟),驱寒除湿。
清明习俗中的中医智慧
1. 插柳辟邪
柳枝性味苦寒,中医认为可祛风利尿,古人插柳驱疫,与现代“防流感”理念相通。
2. “食青团”
艾草温经止血、散寒除湿,糯米补中益气,但消化不良者需适量。
健康小贴士
1. 扫墓时注意
久跪伤膝,起身前活动膝关节,或佩戴护膝;注意情绪调节,焚香后开窗通风,避免郁结胸闷。
2. 过敏体质者
外出佩戴口罩,回家用淡盐水清洗鼻腔。
【清明寄语】
桃源县中医医院专家表示,“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核心。清明时节,祭祖追思之余,更应关注当下身心状态,顺应春气,疏泄肝火,健脾祛湿,为一年的健康打下根基。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桃源县中医医院 健教科 李小春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