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清明古俗探秘:插柳驱虫、扫墓祭祖与城隍巡游的千年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插柳


在三月清明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在门窗上插柳枝,相传这样能够避免生各种虫子。





扫墓


每年三月清明节,人们无论地位高低都会前往祖先墓前扫墓,另称扫祭。他们在桌子上摆放“三牲”、盛放器皿之中的点心果物等供品,燃香烛,浇奠酒,并焚烧冥衣和大金。冥衣是画了衣服的纸张,大金是贴有金箔的纸张,目的都是给鬼魂馈赠衣服和金银。祭拜后,人们会将供品带到附近的荒野,有祠堂的人则会带到祠堂,并顺便举行宴会。在杭州一带,还有前往西湖泛舟游玩的人。此时,官员也不穿着朝服。人们可以随意乘用轿子或骑马,随从的人数根据贫富贵贱情况而不一样。在扫墓时,家庭成员通常不带女眷。但初嫁的女子,当年必须去婆家墓地参拜,自次年起则可不必去墓地参拜。这些情况在京城和外地都一样。儒生也不例外,这一天都会到家庙上供,祭奠仪式与年初是一样的。

图片




请城隍庙神像 祀孤


在清明节期间,各个州县奉皇命都要用轿子请出该地城隍庙中的神像。自古以来,逝世的知府、知县等官员如果有政绩,逝世后降下敕命,奉为该地守护神,并建造庙宇来安置他们的神像,因为这些庙宇都是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所以被称为城隍庙。不同地方的城隍庙有不同的传说。这些神像是木制的,头部和手脚都可以活动,衣服和冠帽的装饰则按照该人在世时的品级来装饰。请神像活动开始时,前面有人敲锣开道,然后是人高举着两对行牌,其次是排列着数面旗帜、一把凉伞和数根鸾驾。行牌是由涂漆木板制成的,长约二尺五寸,宽约一尺七寸,下面有约三尺长的柄。都刻着金字,前面的一对上面刻有“奉旨祭祀”四字,后面的一对刻有“城隍使司”字样。鸾驾则是锡制的枪、戟、斧等物。乐手在轿子后面吹奏着鼓乐。最后,这些神像会被相关人员送到郊外为祭祀孤魂而建的庙坛中,放在椅子上,如果没有建设庙坛,人们就会临时搭建草棚,等祭祀结束后再拆除。神像前的桌子上摆放“三牲”作为供品,祭祀已经没有后代子孙祭拜的亡灵,这叫做“祀孤”。本官及各级官员行礼后,其他人员跟随参拜。

城隍负责管理亡灵,所以被称为阴官;而知府、知县则负责治理生民,所以被称为阳官。城隍祭祀的仪仗格式,在州一级按照知府的标准,县一级按照知县的标准。



图片

  推荐阅读  




图片

作者简介:

中川忠英,长崎地方长官,带领长崎当地的中国语翻译官,即所谓的“唐通事”,由他们向清朝商人询问。调查内容相当广泛,记录颇为详尽,除叙述者所说的内容之外,还特命画工在清商们的指导和确认下,详细地绘制了各种事物的图像。

臧长风,出版人。策划出版的图书有几百种。写作出版的作品有《搜神记新编》、《民国教授》、《王安石传》、《历史上的99个灾难》、《联邦调查局档案》、《六祖讲金刚经》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有关中国闽浙一带民间风俗文化的图书。

《清俗纪闻》编写成书于18世纪末,是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也是乾隆时期中国闽浙地区民间生活样貌的忠实记录。中川忠英以详尽的调查记录形式,展现了清中期福建、浙江、江苏一带的民俗民风。

全书十三卷,涵盖节日礼俗、婚丧嫁娶、生活起居、经营劳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