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2025年4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的一纸公告,将曾红极一时的"曲曲大女人"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这位以"教你拿捏男人"闻名的情感博主,在直播间里多次宣扬不良恋爱观博取热度,并借此贩卖课程谋取私利。
这下好了,靠着宣传不良恋爱观遭到全网抵制的黑红,终于是被重罚了!
情感导师,罚金758万!
经查,网络主播乐传曲(网名:曲曲大女人)通过个人账户收款隐匿销售收入,以及将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等手段偷逃税款。
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依法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758万元。
目前,乐传曲已按规定缴清税费款、滞纳金及罚款。
回溯2023年那个引爆全网的直播片段,金融圈销售抛出"2000万客户与富豪现任如何抉择"的争议话题,"曲曲大女人"乐传曲的连麦视频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每周雷打不动的"情感急诊室"里,挤满了带着"如何让男友送豪宅""怎样让金主持续投入"困惑的年轻女性。
镜头前妆容精致的乐传曲,用"情感杠杆撬动资源"的理论,将一个个猎取财富的"战术"包装成女性成长课程。
最低3580元的《金贵的关系》课程、入群费高达19.98万元的"闺蜜联盟",让她在短短两年内构建起亿元级商业版图。
这种"财富秘籍"的吸引力,在其私域社群中可见一斑。
仅"闺蜜联盟"四个200人微信群,入群费收入就超1亿元。
所谓的"顶级人脉圈",不过是把《甄嬛传》里的宫斗套路包装成"高阶财商课"。
当学员们花费20万元学习"情绪价值变现"时,乐传曲正用同样的话术将她们的焦虑转化为银行卡上的数字。
这种精准的"焦虑营销",让她在被平台封禁后仍能转战私域。
去年12月,曲曲大女人工作人员宣布其私域产品——闺蜜联盟大幅涨价,入群会员费从129800元直接涨至199800元,并需要通过理事会的面试审核才可加入。
隐匿收入,2年仅申报60万
光鲜的财富故事背后,是精密运作的税务筹划。
网络主播乐传曲虽因出格言论在公众网络平台上受到全网抵制,但凭借其已笼络的一批粉丝,从事的私域咨询业务,热度和售价居高不下。
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其近两年仅申报个人收入60余万元。
检查人员发现,乐传曲将直播间、私域社群的收入全部导入个人银行卡,同时操控两家关联公司,通过亲属控制的空壳个体工商户虚开超千万元发票。
这些资金经过层层流转,最终以"生产经营所得"名义享受低税率,将实际税负从最高45%的个人所得税率压缩至核定征收的个位数比例。
更讽刺的是,当执法人员出示银行流水时,这位在直播间侃侃而谈"财富密码"的"情感导师",瞬间将责任推给财务人员,全然不见往日教粉丝"掌控全局"的威风。
这种"劳务报酬→经营所得"的魔术戏法,并非个例。
据税务部门统计,2024年全国共检查169名主播,追缴税款近9亿元。
而乐传曲案的特殊性在于其"平台引流+私域变现"的模式。
表面上退出公众平台,实则通过定向推送维持热度,用更高价筛选"优质客户"。
这种操作不仅规避了平台监管,更让税务稽查变得更加困难。
直到税收大数据比对发现其申报收入与实际消费严重不符,才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
畸形内容生态的社会毒性
这场税务稽查撕开的,不仅是偷税漏税的黑洞,更暴露出畸形内容生态的一角。
早在2023年底,"曲曲大女人"就因宣扬"撒娇换房产""婚姻是资源置换"等言论遭中国妇女报点名,被微博等多平台封禁。
不过那些被封禁的直播切片仍在社交平台流传。
这种"打一枪换一地"的操作,折射出情感生意背后的暴利诱惑。
当税务利剑斩断灰色产业链时,人们更应看清这类"情感生意"的本质。
中国妇女报曾犀利指出,把女性物化成"资源猎手",本质是用性别偏见创造成功学。
那些被"借力上位"话术吸引的年轻女性,往往在付出高额学费后陷入更深的迷茫。
有人套用课程技巧导致感情破裂,有人模仿"金主攻略"反遭诈骗,更有人将亲密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利益计算。
就像被查处的偷税手法,这些课程也在悄悄"偷换"正常价值观,让本该双向奔赴的情感,沦为单方面的资源榨取。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在私域社群中尤为明显。
学员们在"闺蜜联盟"里分享着"如何让男人投资自己"的"成功案例",讨论着"情绪价值变现"的具体技巧。
这种氛围如同一个高压锅将正常的情感需求异化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价值观正在向更年轻的群体渗透。
有学员在社交平台表示:"听了曲曲老师的课,我才明白婚姻就是一场等价交换,感情只是附加值。"
这种认知的偏差,正在悄然改变着年轻一代的婚恋观。
乐传曲案暴露出的深层问题,远非税务稽查所能涵盖。
在流量与底线之间 "曲曲大女人"从顶流到被查的轨迹,给所有内容创作者敲响了警钟。
当部分网红把"法不责众"当作护身符,把"打擦边球"视为创新时,国家税务部门用实际行动证明。
流量不是护城河,钻营不是免罪牌。
任何试图把价值观当生意、把粉丝当提款机的行为,终将被反噬。
毕竟,教人"拿捏"命运之前,先要"拿捏"住自己的底线。
这不是情感课的第一章,却是人生永远的必修课。
这场风波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内容创作者的双重迷失。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坚守底线,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乐传曲个人的教训,更是整个内容产业需要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