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单、任务单和拓学单的教学应用;AI生成的词云图、热力图帮助学生锚定问题;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图像分类技术训练校园植物分类模型并拍照识别。4月2日13:30,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校园里,8节融合AI、科技与数智赋能的“课堂变革·教学新常态观摩课”同时开讲,为南京市玄武区、溧水区和浦口区百余名中学校长、老师及教育主管部门专家们展现了“新课堂、新课标、新理念”背景下的新质量实践样本。主题为“聚焦新课堂 赋能新教研 提升新质量”的玄武区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暨现场研训推进会成功举行。
课改“最后一公里”的“科利华样本”
“我选择分享的角度是文章中的三叠式结构。祥子人生中的三起三落推动了情节发展。”“我选择分享的角度是人物,泼辣的虎妞、善良的小福子悲惨遭遇等都极大地影响了祥子的人生发展。”一楼的合班教室里,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小组代表就阅读分享单里“我的赏读”笔记展开说明……《骆驼祥子》阅读提升课正在精彩上演。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初一语文老师贾劼晗从校园里正在举行的读书节等热点话题开始,引导学生就课前阅读《骆驼祥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分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对名著中人物、情节、语言特点、主旨等产生思考。老师还借助“撰写赏读小语”任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本书,通过“书里书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磨难、变化和结局等角度比较《骆驼祥子》和《西游记》中的祥子和孙悟空,促进学生思考经典名著与自己的关系。一堂生动的语文“学·做课堂”展现在听众面前。这里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简单地学知识,而是在完成项目化任务中收获新知。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李紫燕进行现场点评。这堂课聚焦新课堂“新”在学生的学习面貌上,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三个课堂任务中都有“我”的存在,时刻彰显学生与学习同在。学生们在梳理探究、创意表达、汇报展示、辨析提问过程中实现了语文应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素养提升。这堂课还体现在提升新质量上。老师由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了学习的引路人,观念转变后带来了行动转变。通过跨时空、跨文本的比较阅读,实现学生“学为中心”的思维进阶。“科中的语文教研组为我们提供了课改‘最后一公里’的‘科利华样本’。”李紫燕高度评价道。
南京市科利华铁北第二分校教英语的钟老师听课后感言:“这堂语文阅读课对我的英语阅读课也有启发。老师用AI技术对学生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词云图,让问题一目了然。无论是教室里分组排座还是小组讨论,都激发了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促进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和掌握。”
观摩课展示新技术赋能初中课堂新样态
与语文观摩课同时开讲的还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信息科技、劳动教育和体育课。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以折叠为依托,引领学生深度参与画、折、算、证、再折的完整活动流程。学生学习“矩形的折叠”知识同时领略数学之美。英语课上,老师结合AI技术,围绕“志愿者”和“特奥会”关键信息展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物理课上,老师以力与运动的关系认知过程为线索,串联亚里士多德的经验归纳、伽利略的科学推理与牛顿的体系建构,借助数智技术,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化学课上,老师用数字化传感器、热成像仪等可视化工具,结合创新实验探究“苏氏两姐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物质鉴别的一般技巧。信息科技课上,人工智能中抽象的图像分类技术被融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学生们训练校园植物分类模型并拍照识别,深入理解图像分类原理。劳动教室里,师生们以电动缝纫机为工具,将传统布艺转化为校园文创产品,探索创意表达的新方式。操场上,体育老师结合智慧体育设备和教学实际进行数据分析,融合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带领学生们学习体操技巧——肩肘倒立,揭示体操运动中的体能奥秘。
“这次观摩课活动贯彻了‘学·做课堂’的理念,充分展示了运用AI、科技和数字赋能学术课堂落地。”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党总书记诸谦结合这8节观摩课介绍。科中在“学·做课堂”“数字驱动”“精准教学”方面持续做了多年研究。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初中学程设计的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深化研究”的立项学校,科利华中学也从数据赋能、精准教学的角度推动“学·做课堂”的落地。
AI赋能“学·做课堂”,呈现教育新生态
“学·做课堂”落地还需要系统支撑。诸谦进一步分享了科中自主编制的“三单”,即课前访学单、课中的任务单和课后的拓学单。据她介绍,8门观摩课的课程设计其实调动了学校各学科组老师们的智慧和力量,是老师们集体研修的结果。老师们提前“打磨”课程,充分体现了AI赋能“学·做课堂”的特点,如老师利用词云图、热力点图体现学生共性难点问题;通过课前提前收集学生问题,用AI数据分析方式设计的“访学单”,生成“问题串”,支持课中“任务单”设计。此外,老师们运用AI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们制定个性化的课后学习内容,生成课后“拓学单”。
据了解,科中现有20间教室拥有含记录屏的智能化诊断系统,实现课堂同步录制同时生成课堂反馈,促进老师们完善课堂教学环节。去年,全校70余名青年教师运用该系统进行了赛课比赛,生成了教学PPT案例集。
科中还精心设计了三级研修体系,用AI赋能教师研修。学校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教授为老师们开展人工智能底层设计逻辑系列讲座。学校创设了“先锋探索机制”,把大数据、精准教学方法、AI课堂教学工具等纳入老师“无界工作坊”和“青耕学社”的内容。在部分老师探索AI应用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在创新实践方面,学校参与了多个与AI赋能教育教学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包括中央电教馆的子课题、“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省级课题等。老师们在参与课题过程中进行了AI赋能教学案例的编写,极大地提升了素质素养。
“承办这次活动,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突出学校新技术赋能‘学·做课堂’,同时带动学校研修机制的推进。”诸谦表示。
通讯员 于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