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国家队爆冷,帝都家长输惨了?

前不久2025IMO中国国家集训队名单正式公布,6名少年将在今年7月代表中国出征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举行的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图片

图源:网络

这次名单的出炉前后还颇有看点:北京零人入围,人大附神话破灭;湖北崛起,6人中就占了3人,但真正最大的赢家居然是某竞赛机构...

图片人大附神话破灭

数学竞赛作为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最受高校认可的比赛,一直备受中学生青睐。

数学竞赛的赛制大致分为四阶段:预赛、联赛、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以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预赛通常由各省市组织,联赛即高中数学联赛,在联赛中获一等奖的选手将代表省份参加CMO。

CMO决赛的选手来自各省省队,前60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经过激烈的训练与选拔,最终6人将代表中国参加IMO。

这条通向IMO的道路充满挑战,最终能够站在IMO赛场上的6位选手,都是数学领域的精英,而在IMO赛场上获得奖牌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荣耀!

图片

图源:网络

今年,中国队的6位IMO选手中,3人来自湖北,其中2人来自武汉;重庆、浙江和上海各有1人。

其中,杭州学军中学的董镇宇为高三学生,上海中学的邓乐言为高一学生,另外4位均为高二学生。

邓哲文是第二次入选国家队,去年在第65届IMO获得金牌,今年将继续出征;

武汉经开外国语高中的徐祺铭和谈弘毅是高二学生,徐祺铭也是第二次参加IMO,在去年高一的时候已经获得一枚金牌,并创下世界第五名的成绩。

董镇宇连续三年冲击国家队,今年终于如愿入选;重庆巴蜀中学的张恒烨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学生;

上海中学的邓乐言在初中时期就斩获多项顶尖赛事奖项,今年以最小年龄入围,也是上海近十年来首位以高一身份跻身IMO国家队的学生。

图片

图源:网络

令人意外的是,名单中北京地区无一人入选,而上海唯一入围的选手还是湖北籍的学生。

其实在第二阶段名单正式公布,入围的一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湖北、江苏、上海、四川、浙江,北京选手就已经缺席。

图片

图源:网络

回顾过去两年的入围名单,北京此次的“全军覆没”可谓前所未有。

2024年入围第二阶段的前17名选手中,湖北占据4席,北京、上海、浙江各3人,湖南2人,重庆和福建各1人;

2023年入围第二阶段的前19名中,北京尚有5人,上海4人,浙江、湖南各3人,广东2人,湖北、四川各1人。

尽管曾出现过北京选手未能进入最终6人名单的情况,但完全缺席第二阶段,在近五年内还是头一次。

北京地区竞赛玩家一家独大,非人大附莫属,这次爆冷也被大家称为“人大附神话破灭”。

回顾过去几年的IMO中国队获奖情况,除了2023年失利之外,人大附几乎没有和金牌失手。

而今年却罕见地零人入选,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真相?

图片

图源:爱尖子

图片小升初取消点招,北京家长醒过来了

数学竞赛与其说是天才的成名之路,倒不如说是升学的法宝。

过去,很多家长都把奥数当作孩子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希望通过获得竞赛奖项,来为孩子争取一些特殊的升学通道,比如强基计划、保送名校资格等。

入选国家集训队可直接保送清北,无需高考。

在CMO中取得金银奖破格入围强基计划,在2024年强基计划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科大等高校还需要对学科竞赛银牌进行审核,择优进入校测。

更重要的是,在小升初点招、掐尖中一份含金量高的竞赛证书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让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占得先机,很多家庭从孩子一二年级起就开始上奥数班,几年下来费用高达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图片

但是从2024年开始,IMO的热度就明显下降,当年IMO放榜,家长群里讨论IMO金牌的也不多。

到了今年就更加冷清了,如果不是北京无人入选,恐怕这个话题一点讨论度都没有。

主要原因就是规则变了,北京小升初取消点招,上海出台了摇号新政,择校和竞赛的热度从此也慢慢降了下来。

据说未来南京、深圳也有类似的政策,虽然传言还没有坐实,但可以预见未来卷奥数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少。

小升初不再允许通过提前考试或竞赛成绩获得名校录取资格。许多家长让孩子学奥数,主要是希望以此打开名校之门。

图片

但现在基本上都按区域划片或随机派位分配学校,奥数不再是通向名校的敲门砖。

对于家长来说,既然奥数没有用了,那么自然会放弃这条路,既省了钱,也让孩子更轻松。

竞赛热开始急剧降温,竞赛人群也开始减少,导致竞赛生群体整体水平的下降,最终也影响到了IMO的战绩。

小升初取消点招,这就终结了奥数这条赛道,因此北京也越来越少学生关注竞赛了。

图片竞赛热,谁是赢家

在2025年中国国家集训队名单中,湖北省的三名选手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省份层面的最大赢家。

通过追溯三人的背景,我们发现这三名选手都不是在学校上课,而是在某机构中学习。

他们都来自武汉一个叫GZX的竞赛培训机构,这个机构按年级组建,具备长期独立教学的教师团队。

最近该机构还发表了一篇文章称,除上海地区及浙江学军中学外的11位同学均是其的学员或曾经的学员。

GZX不是简单的竞赛课外辅导,而是已经发展成了完全独立的教学单位。学生不需要去学校上课,而是“脱产”在机构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图片

图源:GZX公众号

这里说的脱产是指除了对应学科竞赛的学习之外,完全放弃其他语文、英语之类的学科学习。

脱产竞赛培训对于竞赛选手的成才非常有帮助,学生所有时间都用在竞赛科目上,不用分心学习其他,可以有效提高竞赛水平。

而且专门的竞赛机构不仅有顶尖的竞赛老师,而且也有更多教学资料和系统化的训练方案。

甚至可以模拟国家队选拔模式,可以给到学生更精准的指导。

因此,一省走出3名选手,与其说湖北省是最大的赢家,倒不如说GZX机构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脱产竞赛的弊端也很明显。

竞赛的残酷性在于,最终能进国家队的只有少数人。大多数竞赛生即使投入了几年时间,最终可能也只是陪跑。

图片

竞赛含金量再高,最终大部分学生还是要回归正常的高考或升学之路。

而这些学生由于长期脱离普通课程,当他们回到常规课程时可能会很难适应。

如果竞赛成绩不够突出,又没有相应的文化课成绩做支撑,未来的升学将会难上加难。

而且脱产竞赛主要出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机构学费昂贵,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得起。

这就导致竞赛学习资源逐渐向少数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集中,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即使有天赋,也可能因为缺乏资源而错失机会。

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点招政策、升学政策依然在变动,一旦风向改变,那么这些脱产竞赛生将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图片

从北京、上海家长放弃奥数就可以看出,竞赛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一旦在升学中失去加分,那么竞赛本身对于孩子并没有太大意义。

与其提前进入内卷,倒不如按部就班科学地上课,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童年,还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全面的发展空间。

多少竞赛生出走半生,归来又成为了竞赛老师,完成一个自产自销的闭环。

参加竞赛到底是孩子的天赋所在,还是父母的教育焦虑和神童幻想,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竞赛对孩子的意义。

别把孩子的成长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卷。

参考:

解密IMO中国国家队炼成之路,天赋怪物的开挂人生可以复刻吗?

这届IMO国家队名单为啥争议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