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的办公桌前,坐下的不只是人,还有野心与幻觉的混合体。奥瓦尔办公室那把椅子似乎自带催眠功能,能把一个普通的权力追逐者变成妄图“改造世界秩序”的现代凯撒。
如今坐在那里的特朗普,显然已经深度沉浸在这种幻觉里。
4月2日,特朗普庄严宣布这一天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解放谁?解放什么?他没有明说。但他的“庆祝方式”倒是直接:新一轮的关税风暴,横扫一切从海外进入美国的商品。总统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要对那些在我们国家做生意、抢我们工作、夺我们财富的国家收费。过去这些年,他们拿走的太多了。”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甚至有点“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套说辞再怎么换包装,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这是一场代价极其高昂的经济豪赌——而且赌注不是总统的资产,而是整个美国老百姓的钱包。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试图用些高大上的话语为这场贸易战披上“国际经济再平衡”的外衣,但话锋一转,他也不得不承认:“获取廉价商品,并不是美国梦的核心。”意思是,别指望再去沃尔玛薅白菜价了。总统自己也干脆坦白:“我们正在进入转型期,会有混乱,但我们接受这个现实。”
问题是,美国人民是否愿意为这种“转型”埋单?别忘了,大多数人支持特朗普,并不是因为他们期待什么“结构性重塑”,而是他们希望物价能跌一跌,希望家里冰箱装得满一点,希望薪水能对得起超市货架上的标价。
从拜登的幻觉,到特朗普的模仿秀
如果这场关税风暴令人感到似曾相识,那并非错觉,而是因为拜登早在几年前就演过类似的戏码——只不过换了舞台布景。
2020年,拜登靠着“带国家回归正常”的口号赢得选票,而他上任后的表现却让人直呼“正常在哪里?”
他把自己想象成“新时代罗斯福”,被一群自恋的历史学家与左派意见领袖围着吹捧,最后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经济秩序的重建者”。
拜登上台后第一个大手笔就是那笔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American Rescue Plan),名义上是抗疫,实际上却成了“社会工程”工具,什么减少儿童贫困、让富人“交够份子钱”,再加上“经济范式转型”这些漂亮得令人困惑的口号,统统塞进了法案里。
不出意料,这场“豪赌”带来的并不是“新美国梦”,而是新通胀。
拜登还不死心,一年后又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名字起得好听,结果却是连通胀都懒得掩饰地继续涨。这种操作,和医院开错药再加剂量有什么区别?
当然,拜登不改高调人设:“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法案之一”,“史上最激进的气候行动”,“证明了美国的灵魂依旧火热”。听起来像极了校园演讲比赛的冠军致辞,结果却是现实狠狠打脸:通胀持续、赤字暴增、民主党中期选举输得一塌糊涂,而特朗普因此“死灰复燃”。
特朗普,披着“人民之子”的披风,走进拜登的旧剧本
特朗普的回归,本该意味着“拜登灾难学派”的终结。
但他似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决定复制对手的路线,只是换了一个配色——拜登的“绿色新政”变成了特朗普的“红色关税梦”。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讽刺的画面: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陈词与拜登时代的“结构改革”遥相呼应。一样的“大动作”,一样的“新范式”,一样的“人民为代价”。
关键问题在于,美国民众真的买账吗?
民调早已说明一切:通货膨胀仍是头号痛点。根据福克斯新闻最新调查,压低物价才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而特朗普这番操作,不仅不会“降通胀”,反而是直接在火上加税,再往百姓身上泼油。
确实,民众支持适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在涉及中国不公平贸易、芬太尼走私等具体问题时。但这和“对全球商品全面征税”是两回事。特朗普把这些“战术性手段”升级为“战略性混乱”,打着“国家复兴”的旗号,实则是在让全体纳税人给他的贸易幻想买单。
帝王的幻梦,百姓的账单
如果说拜登是被吹捧成“罗斯福再世”的幻梦工程师,那么特朗普如今正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保护主义的拿破仑”。问题是,这场经济战役打到最后,恐怕不是让“敌国”元气大伤,而是让美国家庭的购物车越来越空。
特朗普高呼“我们不怕混乱”,可问题是,“我们”到底是谁?住在第五大道的亿万富豪当然可以“混乱中保持优雅”,但在密西西比的中产家庭,那是实打实要为一袋米、一桶油再多掏几块钱的“生活混乱”。
总统口中的“范式转变”听上去很雄壮,但也别忘了:人民没有投票给特朗普,是为了让自己更穷。2024年的胜选,是对拜登经济灾难的一次全民惩罚,而不是一次授权特朗普重走同一条歧路。
一个总统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人民爱听口号,胜过关心物价标签的变化。特朗普如果继续沉迷在“解放日”的狂欢中,很快就会明白,选票不会因为他喊得响就自动续期,尤其是在他亲手砍掉了通往“低物价”这条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