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三名女大学生身亡。家人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并赶往现场,但到达时女儿刚被殡仪馆接走,家人表示:“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也没有给我来过一个慰问电话。”
作为小米品牌的“首席代言人”,雷军长期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公众保持高频互动,将个人生活与品牌深度绑定,从健身动态到产品体验,他的每一条动态往往都能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然而,此次事故后,其个人微博自3月31日起停更。
于是雷军微博评论区挤满了质问——“雷总为何不回应?”“小米车锁为何打不开?”一周前还在为雷军回母校视频点赞的忠实信徒,此刻正用最激烈的言辞将偶像推上审判台。
造神逻辑:从“产品认同”到“人格皈依”
首先,通过亲民性表演立人设。雷军抖音账号70%的内容与产品无关——晒15元盒饭、穿79元帆布鞋、展示武大校友证,这些细节精准狙击年轻群体对“阶层固化”的不满。
雷军抖音
其次,通过技术传教士形象强化信念。凌晨四点的办公室灯光、亲自测试SU7漂移的视频、发布会上的“理工男式憨笑”,共同构建“用生命做产品”的殉道者形象。粉丝社群中流传着一句话:“你可以黑小米,但不能黑雷军。”
最重要的是,通过互动进行幻觉制造。雷军微博日均发布4条,还会与粉丝的留言互动,哪怕内容只是“雷总注意身体”。这种“拟态亲密”让信徒产生“我与偶像共同成长”的错觉,其心理机制与直播打赏高度相似。
从“网友喊话小米生产卫生巾”到“海尔总裁与雷军同框爆红”,社交媒体通过玩梗、二创、热搜等形式,将雷军塑造成一个“全能型国民IP”,进一步放大了其象征意义。
信徒经济:狂热与背叛的一体两面
信徒对雷军的崇拜,本质上是对“理想自我”的投射:武大毕业、白手起家、千亿身家——雷军的奋斗史被简化为“小镇做题家逆袭模板”,信徒通过购买小米产品完成心理代偿。
而当遇到对小米的质疑时,粉丝的典型话术是:“雷总这么努力,你们忍心黑?”这种逻辑与粉丝为劣迹艺人辩护的套路完全一致。
此次老粉集体反噬,本质是“人设契约”的崩坏。雷军连续三天沉默,打破“永远回应粉丝”的人设承诺。信徒发现偶像并非“完美长辈”,而是会权衡利弊的商人。
事故前2秒才发出接管提醒,这与发布会“安全优先”的承诺直接冲突。尽管小米强调车辆配备机械应急解锁装置,但家属质疑“车门锁死致无法逃生”、电池爆燃等问题,直接动摇了用户对“14层电池防护”等技术承诺的信任。信徒的愤怒并非针对技术缺陷,而是“被最信任的人欺骗”的情感背叛。
曾为维护雷军攻击友商的信徒,为证明自己并非“无脑追随”,反而成为批判最激烈的人群。这与邪教组织解散后前信徒的极端行为模式如出一辙。
祛魅商业造神,回归生命敬畏
德上高速的烈火,烧穿了流量时代最荒诞的皇帝新衣。这场倒戈闹剧的本质,是商业社会对“人设经济”的终极反噬——当企业将信任体系锚定于个人崇拜,信徒的狂热终将化作双向绞索。
商业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制造“救世主”,而在于构建可验证的安全底线。雷军的放烟花视频可以收割百万点赞,但小米被信任的主张若始终躲在PPT里,所有的人格魅力都将沦为危险的泡沫。
中国制造业需要的不是会鞠躬的“雷总”,而是撞不烂的汽车;消费者不该是举着火把的“信徒”,而应是手握检测仪的监督者。
拆掉神坛,建起实验室;告别偶像,敬畏工程师文化——这才是对三个年轻生命最庄重的告慰。当车企停止用“家人文学”麻醉用户,当消费者拒绝用信仰充值替代理性判断,商业文明才能真正照亮前路,而非燃烧在流量的献祭台上。
撰文 | 黄葳
编辑 | 国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