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关于优化干细胞输注时机以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成果。
2.研究发现,干细胞输注的昼夜时机决定了aGVHD的发展,较早接受输注的患者a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
3.由于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昼夜变化,尤其是白细胞介素-1α,它在移植后控制着供体T细胞的反应。
4.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给予IL-1α中和抗体能显著减轻aGVHD并提高生存率。
5.该研究为临床预防移植后aGVHD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月31日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成与朱小玉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Cell上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优化干细胞输注时机以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多种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石疗法。然而,allo-HSCT的成功常常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这一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所掩盖。该研究在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发现,干细胞输注的昼夜时机决定了aGVHD的发展。在一天中较早接受输注的患者,其a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生存率也有所提高。研究观察到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昼夜变化,尤其是白细胞介素-1α(IL-1α),它在移植后控制着供体T细胞的反应。患者中IL-1α的水平与aGVHD的发展密切相关。此外,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给予IL-1α中和抗体能显著减轻aGVHD并提高生存率。该研究表明,将干细胞输注安排在一天中的较早时间可能是一种简单但具有变革性的预防aGVHD的干预措施。
总之,该研究首次考虑了昼夜节律这一此前被忽视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干细胞输注时间与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研究提出了一种无需改变其他,只需调整输注时间的零成本干预而改善预后的方法,有望改写临床指南,为临床预防移植后aGVHD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本文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篇Cell也是中科大今年的首篇cell文章,也是近4周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第3篇顶刊(截止4月2日,上周中断了1周,之前连续2周各发了1篇Nature)了;另外还有一篇为共同通讯和共同一作单位。
本文的第一通讯作者为占成,他1999至2006年相继在华中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影像中心当了2年工程师,后又取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在北生所任影像中心主任,2021年他又加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特任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占成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时更像是1名技术管理人员(应该是高级工程师的角色),而不是纯正的科研工作者。但由于对神经科学很感兴趣,已年满40的他放弃了在北生所的稳定工作,选择加入了中国科大,这才正式开始了他开设个人独立实验室做科研之路。
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朱小玉,她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9年博士同样毕业于中山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学)。博士毕业后她在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底成为中科大直属附属医院,现为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目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行政主任,中科大血液和细胞治疗研究所副所长和安徽省血液内科质控中心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