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如同绣花,既要精准落针,又要精细雕琢。如何让城市更整洁、更宜居?近日,湖南省长沙县正以“找问题、抓整改”为突破口,以城市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创新为引擎,采用三组“数字密码”重构城市治理逻辑,推动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在这里,闲置荒地变身春意盎然的“城市绿地”,马路办公催生“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新风,一场刀刃向内的城市革新运动,让星沙大地处处彰显破茧成蝶的治理智慧。
长沙县龙喜路整治后东侧墙体立面焕然一新,街道整洁有序(杨欣雨 摄)
“4+8”攻坚行动:破解城市治理顽疾
城市的整洁有序,关乎市民的幸福指数。近年来,城市乱建、乱闲置、乱停车等问题屡见不鲜,既影响市容市貌,也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破解这一顽疾,长沙县坚持问题导向,展开了一场精准攻坚的“歼灭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还城市一个清爽面貌。
此次整治,长沙县以市级层面交办的“4+8”个城市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围绕4类综合性城市管理难题和8项具体问题精准发力、逐一攻克。县城管局根据长沙县城市管理协调工作机制,直接下达“整改清单”明确责任、标准和整改时限,确保问题一个不落、整改不走过场。
不仅如此,长沙县还创新推出“城管天天看 一天一小时”“周末看城管”巡检行动。干部们走上街头,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双眼发现问题,推动城市管理从“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变为“实地走访找短板”。
行动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形成高效联动的治理格局,县级领导带头督办,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目前,12条交办问题已完成整改8条,整改达成率66.67%。其中,星沙街道龙喜路、湘龙街道雷公岭路的环境整治,以及湘龙街道开元路的广告治理仍在持续推进中,确保在4月10日前完成销号。
长沙县泉塘街道新安路与东三路交叉路口地块,已清除地表建筑垃圾,初步覆盖滤网防尘(杨欣雨 摄)
“1+8+N”整治体系:唤醒城市闲置空间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总有一些“边角地”闲置成荒地,杂草丛生、垃圾堆积,像一块块“城市补丁”,既不美观,也浪费资源。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长沙县给出的答案是——打一场闲置土地整治“突围战”!
“荒地不应成为‘城市斑点’,而应找到合理的规划方向,让其融入城市发展的大局。”长沙县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这些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他们组织专班对全县143宗、1.8万亩闲置土地开展地毯式摸排,运用GIS技术绘制“闲置地块分布图”进行分类定责,力求让“沉睡的土地”蝶变成宜居美景,与春日生机相映成趣。
整治不是“一锤子买卖”。长沙县还建立了闲置土地整改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1+8+N”整治体系。即针对长沙县内一个主城区,机场大道、人民东路、长永高速等8条主干道实施“无垃圾、无乱象、无斑点”高标准整治,并划定N个重点地块精准攻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长沙县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采用“前期沟通协调—中期稳定推进—后期长效管理”的“三步走”策略,确保整改到位,让每一块土地都找到归属;组织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筹建工作微信群,推行“一周一报”制度,建立动态监管台账,确保整治任务不拖延、不走样,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闭环。
目前,各相关单位正按“一地一策”方案倒排工期,周五定期上报整改进度,全力确保闲置土地焕然一新,实现“目光所及皆整洁,触手可及皆美景”。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昔日的荒地正悄然蜕变成为城市的“新风景”。
长沙县开元路上,环卫工人正在清洗垃圾桶(杨欣雨 摄)
从“5+3”到全民行动: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城市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民参与。要让长沙县“颜值”长久在线,除了“政府主导”,更要“全民共建”。
为此,长沙县持续推进“全民齐上阵清洁长沙城”周五大扫除行动,形成“街道重点突破+全域覆盖推进”的立体化治理模式。在星沙、泉塘等5个街道及黄兴、黄花等3个镇街重点区域和全县范围内,通过联动社区、物业、商户、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将城市清洁行动打造为全民参与的新风尚。
与此同时,专门针对垃圾桶的“净桶在行动环境更出众”专项行动同步展开。截至目前,长沙县内5000余个垃圾桶已完成深度清洗,200余个破损垃圾桶得到更换、维修,确保垃圾桶“面子干净”,更要做到“里子清爽”。
为使城市整洁常态化,长沙县创新实施长效管理激励机制。即通过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以“公共区域保洁度、绿化带维护度、卫生死角清理度”为核心的多维考核标准,重点评估各区域垃圾残留、污垢堆积、“牛皮癣”广告治理及“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对表现优异的社区发放奖补资金,通过正向激励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是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也是持续雕琢的“绣花工程”。长沙县正以“细致入微、精耕细作”的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治理走深走实——精准发力整治“顽疾”,精雕细琢优化空间,精诚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风起星沙,春意盎然。未来,长沙县将进一步深化精细化治理,在一笔一画的精雕细琢中,在一点一滴的用心呵护里,让市民的幸福感在整洁靓丽的城市画卷中不断叠加。(杨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