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公开课|周晓枫:散文的骨头、散文的肉

2025年3月21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著名作家周晓枫。周晓枫老师以“散文的骨头,散文的肉”为主题,进行开放课堂,围绕着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与线上线下数百名师生展开了一场触动思想与心灵的深度对话。

图片

讲座伊始,任课教师周菲菲老师主持课堂,介绍了作家的著作和成就:周晓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重磅荣誉。她的散文集《巨鲸歌唱》《有如候鸟》以痛感的书写刺破时代表象;童话《小翅膀》《星鱼》则用纯真治愈人心。从儿童文学编辑到《人民文学》副主编,从书写阴影到歌颂童真,她的文字始终在“骨”的锋利与“肉”的丰盈间游走。


图片
图片


图片

散文集《巨鲸歌唱》《有如候鸟》《幻兽之吻》 周晓枫著

“北语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大学,今天走进校园,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午后。”,周晓枫老师一句温柔的开场,融化了早春的寒意与现场的拘谨,听众们提供的问题也逐一呈现在文学殿堂。

“散文的真实性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面对“散文与虚构如何共存”的提问,周晓枫老师的回答掷地有声。她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展现了如何以散文的真实记录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震颤。“孩童在葬礼上欢欣等待糖果”的情节,用童真的残酷揭开了贫穷的伤疤——文学的处理绝非粉饰,而是把人引向触目惊心的真实,这是作家的责任。

图片

针对“写作趋同化”的焦虑,周晓枫老师并未止步于技巧的探讨,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当下热议的“应试写作与创作自由”之辩,给出了新颖而深刻的回答:“掌握规律是为了突破规律,掌握套路是为了无视套路。”简短有力的话语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创作的信心,她借机鼓励大家大胆提笔写作,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好的作品绝不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创作出来的,急于塑造所谓的完美,会击退表达内心真情的勇气;即便写下病句,也胜过精致却空洞的表演。

要让真情变得深刻,就要不断向下、向人性的内部深挖。“起初你只能看见植物根系,再深入或许就能发现古墓、矿坑,甚至石油”,晓枫老师用充满哲思的语言启发大家:“灰是弄脏了的白,或是漂白了的黑”,写作要跳出非黑即白的定式,在灰度地带寻找人性的复杂光谱。

图片

当被问及“AI是否威胁写作”时,周晓枫老师笑着回应:“如果现在是写作的倒计时,我们更要抓紧写!快扶我起来,我还能写!能写一天是一天!” 在她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烹饪与阅读”——前者创造文明,后者滋养灵魂。“AI再强大,也代替不了我们用文字做梦的权利。”她强调,阅读是抵御技术异化的盾牌,只有保持观察力、表达力和探索力,才能写出比AI更具人性的文字。

而对于“文科无用论”,周晓枫老师坦然承认,文科不能像理工科那样带来既时的利益与短期可见的显著成效。文字堆叠是文科的特点,但并非弱点,尤其是对于文学而言。她将文笔成长比作建造金字塔——从基础堆砌到形成结构,最终指向顶端的思想锋芒。堆砌文字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停留在堆砌。“华丽辞藻只是摆拍,真正的好文字要把人‘种’进语境里”,晓枫老师如是说。

关于写作,很多同学都苦恼于想写却无法写出的创作瓶颈。对此,周晓枫老师坦言,瓶颈是自己创作时的必经之路:“写作如同运动,注定伴随肌肉疼痛和自我怀疑,而日渐成熟的文字将展露你内在生长的力量。”她建议写作者保持两种状态:一是随身带纸笔,捕捉瞬时的灵感;二是耐心等待,把可能性交给时间。她用诗性的语言描述了这一状态:“万花筒需要碎片与耐心。漫长的等待,只为那几个灵光乍现的句子。” 

图片

讲座尾声,周晓枫老师以“散文的骨头与肉”为喻,寄语年轻学子:“骨是思想的锋芒,肉是情感的肌理。二者交融,文字才能有心跳般的生命力。”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课程,两位老师共同鼓励大家“去生活、去阅读、去写作”,要像孩童一般,保持天真、允许瑕疵,敢于让文字长出荆棘,也开出玫瑰;要把握当下,去行动,让笔下的文字不负明媚的春光。

三小时的对话,周晓枫老师剖开了散文的肌理,又将治愈的诗意敷在文学的创口上。散场时,太阳西沉,气温渐凉,但那些关于真实、勇气与自由的追问,早已化作一粒粒火种,在听众心里静静燃烧。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新浪微博小说月报

bilibili动画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