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也为科学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近年来,高校师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逐步提升。我们在前期访问中发现,许多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监测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惑、缺乏具体的技术指导。为此,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山水公益基金会与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举办了以“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及实践”为主题的第三期培训。
线上培训背景图
3月22日,共有19所学校的108名师生参与培训,其中武汉13所学校的81名师生齐聚华中农业大学参与现场培训。活动邀请有四位领域专家,讲解两栖爬行类、昆虫、鸟类及植物类群的调查监测方法,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监测示范,帮助师生掌握科学的监测方法,推动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工作的开展。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回顾四场精彩讲座培训内容。
线下培训合影
01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心得交流
两爬类动物分类及基本介绍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首位主讲人李辰亮(自然名黑宝),五岁开始接触爬行动物,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科普传播工作。黑宝老师讲了如何发现两爬动物,关键在于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时间、地点、天气和温度决定了人是否能找到它们。例如,蜥蜴(除壁虎外)通常在早晨和下午活跃,它们需要借助阳光升温来开始日间活动或为夜间休息补充能量。因此,适宜的观察时段是上午(9:30-12:00)和下午(15:00-17:30)。黑宝老师还介绍了武汉及周边常见的蜥蜴、蛇类及其生活习性、毒蛇咬伤应对等。外出自然观察需注意蛇类常藏匿于残垣断壁、倒木树干和沟渠等地;建议携带季德胜药片,必要时使用,为救治争取时间。
武汉及周边地区常见蛇类,图源:李辰亮
02只要有花,就能见到传粉昆虫
传粉昆虫调查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武汉大学的金晓芳老师重点讲解了昆虫调查的两种方法:样方法和样线法。样方设置一般为1米×1米,如果植物过于稀疏,可调整为2米×2米。调查时需记录样方内的花朵数量、10分钟内进入样方的昆虫数量、这些昆虫访花的种类和花朵数量。样线法则是在地面设置一条50米长的样线,在10分钟内以匀速沿样线行走,记录昆虫活动情况。一般,同一地点设置多个样方,并在不同季节监测。通常,每十天调查一次,具体还需关注花期更替来灵活调整监测强度。
监测及鉴定方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金老师还介绍了传粉昆虫的主要五个类群: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这些类群中并非每种昆虫都会访花。有些昆虫会表现出有趣的传粉行为。例如,盗蜜现象是昆虫并未通过花的正常开口访花,而是直接从花基部咬孔获取花蜜,这个通道可由其他昆虫共享。还有一种特殊的传粉方式叫震动访花,昆虫咬住花的某个部位并震动翅膀,高频振动使花粉从花药中释放,最后再收集撒落到身体上的花粉。金老师还提到,昆虫的种类鉴定非常困难,通常只能鉴定到属,再通过DNA技术或请教专家鉴定到种。
金老师的昆虫记录,图源:金晓芳
03鸟类野外观察
鸟类调查分享
朱小明(老丢)老师以长江中下游复合生态系统为背景,结合相关的鸟类调查及公民科学案例,介绍鸟类野外调查方法。鸟类作为生态指示物种,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W”形区域的中间顶点,而整个中下游沼泽区域具有季节性涨落的特点,冬季露出的滩地吸引水鸟前来,夏季水位上涨,鸟类迁往北方。通过调查湿地、湖泊的水鸟种群,可以推断该地的生境特征。例如,凤头䴙䴘的出现通常表明湖水较深,而小天鹅的觅食活动则反映水深适中且有草根植物。传统的鸟类迁徙调查采用环志的方式,如今可用卫星定位和光敏定位技术来获取迁徙数据。
2025年2月,武汉市鸟种记录479种
除迁徙调查外,还可利用公众的力量来完成同步调查、机场防鸟撞调查、重点鸟区调查、鸟市调查等。朱老师分享了多个参与过的鸟调项目,如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涉及10支队伍同时在不同地点观测,以减少重复计数。单一物种调查方面,以中华秋沙鸭全国同步调查为例,介绍了在鄂东北地区逐条调查山区清水河流,从大别山源头到长江入江口的实地考察,补充了未知区域的数据,最终汇总到全国的数据,更新了中华秋沙鸭的分布图。
鸟类各部位描述专用词
鸟类调查不同于业余观鸟爱好,需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如研究季节性变化、地域差异、或是调查特定鸟种的繁殖与迁徙情况。待确立目标后,制定计划,最后形成报告。调查常见方法有样线法、样点法、分区直数法等等。调查时间通常选择在清晨和傍晚,某些情况(如冬季湖区的水鸟)全天均可开展。识别鸟类可综合观察鸟类的体型大小、生境、分布、季节、行为和声音等,借助录音设备、“懂鸟”小程序、图鉴手册等工具辅助辨认。
04校园植物多样性监测
植物监测
武汉大学的杜巍老师介绍了植物调查如何设定阶段性目标,利用工具和资源,在校园内观察、记录和积累植物数据。他建议设定预目标,分阶段进行调查。比如,第一阶段记录校园田野杂草,二期目标观察木本植物,最后调查水生植物。这样能够避免任务过于庞大带来的压力,还能获得成就感、保持动力。植物的记录方式也很多样,如物种多样性记录、开花物候记录、样线调查,还可以组建小组开展专题性调查。高校社团活动不必拘泥于专业性调查,上、下学路上看到开花植物随手拍照记录,也可作为日常观察的机会。
植物识别及记录电子资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武汉,3月至5月中旬是植物开花的集中时期,秋季9月至10月也会有另一波花期,适合开展监测。记录植物的方式主要依靠拍摄图片,其鉴定难度高于鸟类、易于昆虫。目前有多种工具如“中国自然标本馆”、“ biotracks”、“中国植物图像库”、“植物智”等可帮助记录和识别植物。“中国自然标本馆”适合植物记录和统计,可选择鉴定排名靠前的用户、图片拍摄质量较高的作品,这样可信度和鉴定准确性相对较高。
05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示范
华农校园监测样线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黄树盛同学介绍了校园常见物种及监测样线。现场参与者分为植物、昆虫、鸟类一、鸟类二共四组,在专家老师及社团成员的带领下进行样线或样方调查。下面是华农野保社团成员的总结与收获~
调查拍摄总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狮山绿道植物样线调查中,杜巍老师讲解了竹叶花椒、刺槐、朴树、橡皮栎等19 种植物的形态特点,示范植物拍摄的方法技巧:使用干净背景凸显主题、按整体到局部顺序拍摄以及远焦端放大等。大家自行尝试各种拍摄手法,切实感受到野外植物调查的乐趣。——植物组
以黑色丝绒布文件夹为例,用纯色背景拍摄植物各部位照片;植物组合影,图源: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昆虫组重点观察到中华蜜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食蚜蝇和条蜂,学习如何依靠形态差异、飞行姿态来辨识这些蜂类。金晓芳老师在油菜花田示范样方调查法的操作步骤,多个小组借助标准化调查记录表,在10分钟内观测1m×1m样方内的蜜蜂数量,再根据花序和花朵数量,测算每朵花被蜜蜂访问的次数。——昆虫组
蜜蜂访花、样方调查表、昆虫组合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沿试验田、野芷湖进行鸟类调查,朱小明老师细致讲解样线布设、鸟类识别技巧和数据记录规范,强调“距离估测”、“行为记录”等调查细节。以 “先看体型,再看颜色,最后听声音”的口诀,快速锁定目标对象。同学们观察到黑水鸡轻巧掠过睡莲丛,黑翅长脚鹬以纤长红腿优雅涉水的景象。这场校园鸟类观测是一次调查体验,更是一节沉浸式生态课。——鸟类一组
鸟类一组 图源: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循声而望,捕捉到纯色山鹪莺在苇草间的长尾剪影和小鹀隐于行道树的斑驳身形,得见白鹭、黑水鸡、黑翅长鹬在不远处觅食。抬起望远镜,红隼盘旋于天空;扇尾沙锥与中华攀雀正隐藏在不起眼的泥塘苇丛中。除了物种观察,老师更强调了一种思路——在特定生境中寻找生物。来到湖畔,老师说应该能观测到白鹡鸰,果然,在一番寻找后,我们在草丛间发现了它的踪迹。——鸟类二组
鸟组监测结果
每一次观察,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笔记录,都是生态保护的见证。期待更多青年从观察者成长为守护者,用行动守护身边的生灵。
撰文/李希、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编辑/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