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优秀的小球员留洋是否能提高中国青训水平,目前看来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因为留洋面临的机会成本与国内相差无几。
2.根据英足总的报告,英格兰职业球员比例占所有注册球员的0.03%,而中国约为英格兰的0.04%。
3.然而,国内家长和孩子在足球教育中往往过于关注个体,而忽视实战和对抗训练,导致留洋球员在实战中技术运用能力不足。
4.留洋过程中,中介费用、生活开支和青训费用等给家庭带来很大负担,而中西方饮食结构差异也可能影响留洋球员的身体状况。
5.无论如何,为中国足球未来付出过努力的孩子和家庭都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不能因为留洋失败而指责他们。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很多国内的球迷普遍有这种“留洋”的思维,仿佛脱离了国内足球环境下,中国的孩子和青训就能蒸蒸日上。
这种思维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唯结果论”的“应试教育思想”。
在逻辑上来说,是不是中国所有优秀的小球员留洋了,中国青训就能好呢?这是否是中国足球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不见得吧。
【1】宏观问题: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概率事件
而这种思维下,对足球和足球培养的片面认知,也会从球迷传递到家长,家长传递到孩子,最终在教育和训练当中扭曲。
其实,就目前Transfermakt的数据来看,“留洋”其面临到的机会成本,和在国内几无二致。
2020-2025 年间,中国 U20 以下留洋球员约 60 人,其中仅 15% 能在海外联赛获得稳定出场,最终回国效力中超的不足 5 人。约 40% 的球员在中甲或中乙混迹,30% 因无法适应职业强度退役。
拿个体案例来说,何小珂无疑是幸运的。
他16岁就在山东泰山租借加盟西班牙萨瓦德尔青年队,辗转FC安道尔(西乙)的B队,圣克里斯托瓦尔(西班牙第五级联赛球队).......
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呆在中超的留洋球员之一,但是.......25赛季截止到目前,何小珂只代表山东泰山出场过2次中超。
这个名单很长很长,张奥凯、黄聪、徐天沅........哪一个不是当年各俱乐部梯队的希望之星?
顶尖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背后,说白了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概率事件。
根据2021年英足总的《Time for Change》报告,英足总对全英格兰境内的注册球员、球会、教练、裁判和校园足球等重要指标做出了统计:
目前,英格兰境内共有约1410万注册球员,包括1060万男子足球运动员和340万女子足球运动员,占英格兰总人口的约五分之一。
而我们都知道,在英格兰,英乙(第四级别)以上才是职业俱乐部,能给球员提供职业合同,第五级别的全国联赛是半职业赛事。
而根据国际足联FIFA在2024年3月的报告:
英格兰注册的职业球员数量为5,582人,排名第三。
如果以摸到职业门槛为准的话,那么英格兰的职业球员比例占所有注册球员当中的 0.03% —— 相当于每10000个英格兰踢球的,才能凑出最终3个能拿到职业合同(包括英乙、英甲、英冠和英超)。
这万分之三的概率,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了。
而中国在这方面,注册球员数量(含业余、青训、职业合同)又有多少呢?
中国足协(CFA)并没有直接客观的统计数据,根据其给出来的《2024年数字年报》,我们把职业球员、青少年和社会足球数据相加,得出来的一个比较惨淡的结果就是——中国足球所有注册球员的数量堪堪在60万左右。
大概是英格兰的0.04%.........这种人才配比的选拔,能在概率事件上跑出来就很见鬼。
别说出一个类似于孙兴慜、三笘薰这样的球员,即便再复刻一个张玉宁和武磊,也是非常困难的。
【2】微观问题:个体路径的曲折和后勤保障
在第一部分我稍微提到了国内思维路径的局限。
而这种思维下,对足球和足球培养的片面认知,也会从球迷传递到家长,家长传递到孩子,最终在教育和训练当中扭曲。
这种局限性其实从中国足协官网发布的选材报告上可见一斑:
U18以下的孩子,因为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同,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硬性指标差异是很明显的。
这种对于体能和基础无对抗技术指标测试,更多也只是维持选材上的“标准化”,比起团队型的足球,这种选材标准框架下,到家长和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多集中关注在“自我”这个个体上。
这无异于是足球届的“高考”,另一种应试教育。
我在过去,一直强调中国青训梯队缺乏同等水平或更高水平的实战和对抗,从比赛中获得经验,在压迫下持球,已经是在2008年以后世界足坛的主旋律了:
国内的孩子,带着这样的已经被灌输进骨子里的理念进入西方的青训体系,即便身体上的硬性指标非常出色,但是在实战中的技术运用能力几乎为0 。
所以才会有——「仅 15% 能在海外联赛获得稳定出场」的表象问题。
我们想象中的留洋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的留洋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而留洋的中介费用,维持生活开支的费用,青训的费用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较小的球员(如 10-14 岁)可能需要家长陪同,这笔费用每年少说要50万/年,而年龄较大的球员(如 16 岁以上)可能可以独立生活,但是因东西方文化、语言、理念差异,以及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朋友,带来的强烈的“孤独感”,都有可能直接在心理上摧毁留洋的家庭——无论孩子还是父母。
还有,中西方饮食结构差异,带来的身体上的差异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西方肉蛋奶为主要热量来源,东方则是谷物)
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在提升这场每年50万的豪赌风险。
风险的背后,谁来为这段曲折的人生和家庭买单?
万达曾经搞过一个“希望之星”计划,每个球员补贴了400万,最后的收效是这样的:
万达留洋青训:一个国脚和其他的人|瓦伦西亚|中国|西班牙|马德里竞技|大连人|比利亚雷亚尔|皇家社会|懂球帝
而没有补贴的家庭呢?
前体操冠军吴柳芳,注意是冠军,退役之后都只能靠着各种其他的方式来努力养活自己,这些没踢出来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会怎么样?我们完全不敢想象.........
当社会形成固定趋势的时候,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无法指责任何一个为此付出过努力,留洋的孩子和家庭,因为他们也曾经为中国足球未来的出路,倾尽过所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