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请到民勤种棵树”跨越山海的治沙接力
大美民勤
2025-04-03 08:48
发布于甘肃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为持续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民勤县以“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为纽带,汇聚全国志愿者力量,共同书写“绿进沙退”生态奇迹。
一句句铿锵誓言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上空久久回响。高空俯瞰民勤,哪里有沙丘,哪里就有义务治沙造林者的身影。众人齐心协力,与黄沙搏斗,播撒绿色希望,手绘绿色家园。
种下一株树苗,培植一方绿土。连日来,全国各地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邀“请到民勤种棵树”,不约而同来到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基地,与当地村民迎沙而上,挥洒青春汗水,播种绿色的梦想与希望。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地理位置特殊,被列入国家“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北方防沙带,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每一年,沙漠都在侵蚀这片绿洲,黄沙不断对村民辛苦耕耘的土地进行破坏,民勤人在黄沙漫天中坚守,沙退绿近,是每一代人的心愿。
这群志愿者当中有一个本地“95后”青年,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小仲哥”。仲麟从小看着父辈参与治沙,通过他们的行动,仲麟看到了老一辈人的坚守,也在心里慢慢种下了“沙漠变绿洲”的种子。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成立民勤县种林发展公益中心,借助网络号召更多人加入治沙事业,为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在公益治沙过程中,仲麟用镜头记录下治沙的点点滴滴,并通过网络汇聚了更多年轻人,种植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完成公益造林超过4000亩,并在收成镇兴隆村沙漠旁搭建治沙基地,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宿。
西北政法大学大一学生张沥文,今年18岁,他从电视、网络上也关注到民勤生态环境,坐高铁来到民勤县昌宁镇昌宁村东窑沙窝,志愿参与到治沙造林行列,感受沙漠治理不易,以绵薄之力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2月份,民勤县发布“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香港、广东、四川、新疆等全国多地1.53万人次的志愿者到民勤进行义务植树,其中收成镇兴隆村治沙基地仅植树节当天就有1000多名志愿者赶去植树。
这些年,民勤县通过“互联网+”、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发挥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等社会影响力,依托民勤县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和甘肃省青梭公益发展中心等造林基地推动公益治沙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治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绿色力量。
为全力服务保障志愿者来民勤参加“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民勤县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领导干部蹲点服务保障,搭建起“问题当场提、方案连夜定”的响应机制。民勤县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人参果、饮用水、米面油和民勤特色美食,通信企业24小时保障网络,旅游景区景点为志愿者赠送免费门票,齐心协力筑起一道道坚实的保障后盾。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翻开民勤历史,每一页都写满了人与沙漠博弈的故事。每到春秋季,民勤县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造林行动,成千上万人走进沙漠治沙,用“寸草遮丈风”的执着,迎来“沙海变绿洲”的蜕变。民勤先后涌现出大坑沿农业合作社、铁姑娘治沙队和薛万祥、石述柱、姜莉玲、马俊河、仲麟等不同时代先进集体和治沙代表,探索出“母亲抱娃娃”的治沙模式,永续传承“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形成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
民勤县因“沙”而困,因“沙”而兴。多年来,民勤县依托重点项目,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在中央和省市支持下,先后实施了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工程,青土湖、沙咀墩、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
同时,民勤县依托中科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院校,示范推广“双眉式”稻草沙障+落水栽植、机械整地积沙保墒、“工程压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等治沙新技术,通过围栏封育、补植补造等措施,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盖度提高,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增加。
民勤县多举措,持之以恒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11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2025年民勤县计划年内完成人工造林13.35万亩,工程固沙12.6万亩,封育3万亩,退化林修复9.6万亩,中幼林抚育1.3万亩,新造林管护7.4万亩,退化草原综合治理14.8万亩,通道绿化50公里,义务植树220万株。如今的民勤,不仅以“沙退绿进”重塑生态,更借力“沙海绿洲·风光民勤”文旅品牌,向世界展示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从党员干部带头扎设沙障,到青年志愿者千里驰援;从草方格压沙技术攻关,到“互联网+全民种树”模式创新,70余年锲而不舍的治理,这片曾被预言“十年消失”的县城,正以青春之名,再次续写“绿进沙退”的山海情。
来源:
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旦
审校:李筱
责任编辑:
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