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中国行动计划”?华裔教授住宅被FBI搜查,75%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

2025年3月28日,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市的一处住宅前,数十名联邦调查局(FBI)特工持法院授权令,对华裔教授王晓峰及其妻子的住所展开长达全天的突袭搜查。

图片

行动中,FBI查扣了多箱物品,但未透露具体原因。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外界普遍将其与特朗普政府时期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相联系——该计划以“防范技术窃取”为名,系统性针对华裔科学家,制造了大量冤案。

历史脉络:从“中国行动计划”到寒蝉效应

王晓峰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顶尖学者,曾主持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2300万美元研究项目,却在搜查后遭印第安纳大学删除个人信息。

图片

其妻子马念丽在图书馆系统的资料也一并消失。

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美国学术界对华裔科学家的歧视性审查,更让外界担忧: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中国行动计划”是否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

“中国行动计划”始于2018年特朗普政府时期,其核心是通过司法手段打击所谓的“中国技术间谍”。 图片根据该计划,美国94个司法区需每年至少提出1至2起针对中国的诉讼,而联邦调查局则对数百名华裔学者展开调查,指控多基于捕风捉影的“关联性”而非实证。

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沦为政治闹剧:截至拜登政府宣布终止时,无一名学者被确认为“间谍”,反而导致大量无辜者职业生涯崩塌。

例如,堪萨斯大学教授陶丰因隐瞒与中国高校合作被控10项重罪,却在2024年因证据不足撤销全部指控。

图片

尽管“中国行动计划”名义上终止,其遗留的“寒蝉效应”持续发酵。

华裔科学家被迫回避与中国同行的合作,甚至放弃申请联邦经费,以免触发审查。

这种系统性歧视不仅损害学术自由,更动摇了美国作为全球科研中心的地位。

图片

2025年《自然》杂志调查显示,超过75%的美国科研人员正考虑离开,其中华裔学者的不安全感尤为显著。

现实困境:政治操弄与学术自由的冲突

王晓峰事件并非孤例,而是美国政治环境与学术生态激烈碰撞的缩影。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反华”政策遗产仍在地方层面延续。

例如,佛罗里达州通过SB 846法案,禁止公立大学雇用来自“受关注国家”的学者。

图片

另一方面,FBI对敏感领域学者的突击搜查,往往伴随国土安全部介入,凸显联邦层面对技术外泄的过度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王晓峰的研究聚焦系统安全与数据隐私,其成果曾获美国国防部等机构资助,本应被视为国家安全的“贡献者”而非“威胁”。

然而,FBI的突袭行动却以模糊的“法院授权”为由,拒绝披露调查细节,这种不透明性加剧了外界对种族定性的质疑。

图片

此类事件背后,是美国将科技竞争异化为对特定族裔打压的逻辑。从特朗普到部分州政府,政策制定者通过制造“外部威胁”转移国内矛盾,而华裔科学家因其族裔身份成为最易攻击的靶标。

结构性矛盾:歧视政策与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

美国的排外政策正引发严重反噬。

一方面,针对华裔学者的审查削弱了本土科研创新力。

图片

王晓峰主持的2300万美元项目涉及云计算与基因组数据安全,其突然中断可能影响多个联邦机构的长期研究规划。

另一方面,人才外流趋势加剧。

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指出,过去十年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的歧视“迫使许多人离开”,而中国凭借开放的科研环境成为吸纳全球人才的新高地。

图片

这种结构性矛盾根植于美国制度性歧视的土壤。

尽管《民权法案》明令禁止种族偏见,但司法系统对亚裔仇恨犯罪的低定罪率纵容了隐性歧视。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算法放大“华裔=中国代理人”的刻板印象,为政治操弄提供舆论温床。

若美国继续将族裔身份与国家安全对立,其科技优势恐将加速瓦解。

结语

FBI突袭王晓峰住宅的事件,不仅是单一执法行动的争议,更是美国对华政策矛盾与内部结构性歧视的集中爆发。

图片

从“中国行动计划”到地方排华法案,从学术自由受限到人才外流,美国正为其短视的“安全焦虑”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反复证明,将特定族裔污名化为“威胁”无法化解危机,反而会撕裂社会共识、削弱国家竞争力。

正如陶丰案所揭示的,司法正义的缺失与政治操弄的结合,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的创新根基。

若不能正视这一问题,所谓的“科技霸权”恐将沦为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参考资料

人民网:《《自然》杂志调查:约75%的美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澎湃新闻:《华裔教授起诉美大学不当解雇,曾因“中国行动计划”被捕》

澎湃新闻:《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新华社:《不要让“中国行动计划”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死灰复燃》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