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红色家书全媒体诵读活动开始啦!

为弘扬英烈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铜陵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铜陵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红色家书全媒体诵读活动。

一封封红色家书,是英烈跨越时空的告白。字里行间,饱含对家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过往。
此刻,让我们聆听家书,让英烈的声音回响,致敬英雄,缅怀先烈 。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感人肺腑的沉寂在墙缝中60年的杨开慧情书:

1982年,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她的卧室内侧墙壁离地面两米的墙缝里,发现了杨开慧的书信手稿,收信人包括毛泽东以及弟弟等亲人,但此时,收信人都已经不在了。最感人的是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书信,漫漫长夜里,她把思念、希望、挣扎、不安、无奈……写成手稿,藏进墙缝。直到1982年被发现,此时毛泽东,已离世六年,而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

图片

这4000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而狭小的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你啊——”写信的人并不知道,上一面已经是诀别……这些文字让我们更加立体地了解杨开慧:一个真实、敏感、坚韧、伟大的女性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伟大真挚的爱情。

图片

1920年年底,没有嫁妆,没有花轿,“不作俗人之举”,20岁的杨开慧与27岁的毛泽东结成伉俪。
婚后,夫妻俩将家安在了长沙清水塘。在这里,毛泽东主持成立了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并出任第一任书记。
信仰的力量和对事业的追求,注定这对恩爱夫妻聚少离多。
1923年年底,杨开慧刚刚生下次子毛岸青。而毛泽东要准备参加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片

杨开慧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
1924年5月,杨开慧带着孩子和母亲来到上海,与毛泽东在上海甲秀里石库门寓所团聚。而不久,他们夫妻及孩儿又离开了上海。
婚后七年,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2月,杨开慧第一次来到丈夫的出生地韶山冲,协助毛泽东在毛氏宗祠、毛鉴公祠等地,办起了十多所简陋的农民夜校,并在夜校执教。
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爆发,反动派疯狂搜捕共产党人。毛泽东又再次面对与妻儿的别离。不过这次分离,却成了他们永远的诀别。
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最终辗转来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此时,湖南陷入了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对共产党要大搜捕。湖南省的党组织遭到破坏,杨开慧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避居在长沙县板仓乡。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36岁生日。杨开慧更加思念丈夫,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远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何尝不思念自己的妻子。毛泽东深知妻儿的艰难处境,试图以书信的方式与杨开慧取得联系,但他的信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传到。
他曾派人到长沙打探,却得知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的消息,毛泽东信以为真,悲痛万分。而事实上,当地群众为了更好的保护杨开慧有意四下传播了杨开慧已死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1929年11月,就在杨开慧给毛泽东写信的前两个月,毛泽东得到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写信给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询问杨开慧通信的地址,但与被敌人严密监控的地区联系谈何容易,他们还是没联系上。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和三个孩子不幸被捕入狱,敌人表示:只要杨开慧同意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你就可以得到自由。
但她誓死不屈,于1930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图片

她牺牲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一个月后,毛泽东知道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他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万分悲痛和内疚。

(文字和图片来源《新湘评论》微信公众号)


图片


2025年4月1日起,在学习强国铜陵学习平台、铜陵台微信公众号、豚云APP、视频号、抖音号、视频号“霞姐爱生活”等新媒体平台将陆续推出“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红色家书全媒体诵读视频。


图片
敬请关注!


总监制:薛晓成 王时武
监制:钱建华 黄文源
策划、编导:徐红霞 洪霞
统筹:吴煜 蒲连光 李萍 万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