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愈演愈烈,小米集团股价连日遭受重挫!”
2025年4月2日,小米集团当日的股价呈现显著波动。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快速走低,上午9:34时跌幅已超过3%。截至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价44.55港元/股,下跌4.19%,总市值1.15万亿。
而在4月1日,小米股价从午盘开始持续下挫,最低跌至46.5港元/股,跌幅达5.5%,最终收于47.8港元,单日市值缩水约135.63亿港元。较3月19日的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更是下跌了21.7%。这一跌幅创下小米汽车业务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反映出投资者对品牌信任危机的担忧。
这场资本市场的震荡,与同日曝光的“小米SU7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直接相关。这起事故不仅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更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与市场扩张之间的深层矛盾。市场普遍认为,事故暴露的安全隐患可能影响小米汽车的长期销量与品牌形象,尤其是其主打的“智能驾驶”技术光环受损。
事情起因是,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因施工改道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电池舱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因车门锁死未能逃生身亡。小米官方披露,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系统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障碍物警报,驾驶员紧急接管后仍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行业分析指出,NOA系统的感知延迟与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失效是直接诱因。
安全设计的争议点在于车门锁死问题。家属质疑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现场残骸显示车门结构因高温变形可能阻碍操作。
该事故也暴露了小米汽车电池的防护缺陷。尽管小米声称电池包采用气凝胶隔热,但高速撞击下电芯撕裂导致电解液泄漏起火,暴露了磷酸铁锂电池在极端场景下的脆弱性。但是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于4月2日回应投资者提问,明确表示涉事车辆电池“非本公司产品”。
而根据小米2024年5月发布的公告,SU7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电池与宁德时代双供应商体系,两款电池性能参数一致,用户锁单时随机分配。宁德时代的否认意味着涉事车辆可能搭载比亚迪弗迪电池,但目前比亚迪方面尚未公开回应。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其他版本(Pro、Max、Ultra)均采用宁德时代电池,而标准版是唯一采用双供应商策略的车型。
再就是智驾系统能力边界问题,小米SU7标准版依赖纯视觉感知方案,对静态障碍物(如施工路障)的识别能力有限,而行业普遍认为激光雷达可提升检测精度。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公开回应,引发对信息管控的质疑。官方声明强调“配合调查”,却未直面电池安全和车门锁死等核心问题,被指避重就轻。相比之下,特斯拉曾在类似事件中主动升级技术并公开数据,小米的公关策略显得保守。
尽管事故引发舆论风暴,小米汽车同日宣布2025年3月交付量达29,000台,并重申全年35万辆的目标。然而,高速扩张背后暗藏风险:产能压力可能导致品控松懈,而SU7 Ultra车型频发的超速事件也显示部分用户对“速度卖点”的滥用。
在4月1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微博首次公开回应安徽SU7高速爆燃事故,称对三名遇难女孩的离世“心情非常沉重”,并代表小米向家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与慰问”。他承认,由于警方调查尚未结束,小米尚未接触事故车辆,因此许多技术细节仍无法解答,但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全力配合调查并跟进善后。
雷军的表态被视为对舆论压力的直接回应。雷军发文前,小米还因事故后未及时联系家属、未公开数据等行为遭到质疑。官方解释称,事发后已紧急联系车主(非驾驶者本人),并在警方指导下尝试与家属会面,但因调查程序限制尚未成功。
此次严重事故的背后或是新能源车企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车企是否存在技术过度营销问题,车企以“智驾平权”为噱头,但功能实际表现与宣传存在差距,用户教育不足;二是是否存在安全标准滞后问题。电池防护设计多针对中低速碰撞,高速场景下的安全冗余不足;另外还有监管与责任界定问题。多数事故归因于“驾驶员操作不当”,但系统设计缺陷的责任边界模糊。
再有就是在此次事故中,后续保险公司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事故中电池舱爆燃的直接原因是否属于新能源车险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保障范围,是理赔的关键。根据小米与四大保险公司(平安、阳光、人保、太平洋)的合作条款,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明确覆盖“三电”系统,但需满足“非人为故意损坏”条件。若调查确认电池起火由撞击导致的结构性损伤引发,保险公司需按条款赔付;但若发现电池存在设计缺陷或制造问题(如宁德时代否认涉事电池归属后的供应商责任争议),则可能触发车企与供应商的责任转移。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但系统未能有效识别静态障碍物且AEB功能未响应。小米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智驾保障服务”虽计划提供最高300万元保额,但该服务尚未明确具体实施时间及覆盖场景。当前主流车险条款中,L2级辅助驾驶事故通常归责于驾驶员,保险公司可能以“接管不及时”为由部分拒赔,需结合系统日志判定责任比例。
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伤亡扩大。若调查显示车门锁死与车辆设计缺陷相关(如应急拉手失效或未触发自动解锁),保险公司可能依据“产品责任险”向车企追责;若因撞击变形导致机械故障,则需评估是否属于车损险或第三者责任险范围。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新能源车的保险不是简单的合同问题,而是技术、伦理与商业逻辑的融合挑战。”
易趣新财经认为,小米SU7事故或许不仅是单一产品危机,更是智能汽车行业狂飙突进中的一次警示。当资本追逐销量与速度时,安全与生命的价值不应被妥协。雷军与其团队能否将此次危机转化为重构品牌信任的契机,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行稳致远。毕竟汽车不是手机,速度的代价可能就是生命。